万里长城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名片,每一个中国人也或多或少为它而自豪过。然而通常虚指“万里”的长城,究竟有多长呢?
近日一则报道给了我们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我们现在看到的明长城,人工墙体6259.6公里。其中,保存较好的加上保存一般的(哪怕只剩一点墙体都算保护一般),一共1600多公里,不足30%;大约40%可以归入保护较差、保护差之列(哪怕只剩一点墙基的痕迹,都能归入此列);已经损毁、消失的部分,高达1961.6公里,占总长度的30%以上。也就是说,我们能享用的这部分长城,比已经毁掉的还要少了。而且,这个数据所根据的是国家文物局2012年发布的长城资源调查成果,如今的状况会比当时更严峻。
被我们引以为豪的国之瑰宝,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了这般田地的?长城保护的困境有哪些?转机与希望又在哪里呢?
一个难以接受的事实:长城逐渐损毁是不可避免的事
长城的由来,我们都很清楚。简言之就是古代战争时防护外敌入侵的。这一功能随着飞机投入实战,已经荡然无存了。实际上远在飞机发明之前,17世纪时,康熙皇帝就对长城颇有微词:“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
这个话里透着康熙的傲娇:从秦朝开始,历朝历代都修长城,啥时候安全过?明朝费那么大力气修长城,不还被咱打败了。所以长城并没有什么卵用,别修了。把人民安抚住,让他们安居乐业才是正经事。
抛却康熙自大狂妄的一面,其话中透露出的一点是,自从那时起,长城在战争守卫方面已经没多大作用了。
套用进化论里的“用进废退”一说,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就会逐步丧失存在的意义。其后几百年,在“长城无用论”思想下,长城没有得到有效修缮,在战乱、自然灾害、人为毁坏等损毁下,由坚固变脆弱,又由脆弱变坍塌。
时至今日,当年6000多公里的明长城人工墙体,超过70%都是残破到不能游览,乃至已经销蚀殆尽的部分。而除了八达岭、慕田峪等个别用作游览观光的长城段落外,绝大部分仍处于无用状态。可以想象,未来长城继续损毁下去,是几乎不可避免的事。
万里长城的尴尬:长城保护最难之处就在“万里”二字
有人可能会问,长城是中国最重要的文物古迹,为什么国家不好好保护维修呢?这就牵扯到一个学术名词:线性大体量文化遗产。
国家对长城的保护乃至偏爱,其力度不可谓不大。2006年,国家颁布《长城保护条例》,这一条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部对单体文物颁发的国家级法律文件。然而进入到具体实施阶段,情况就不那么妙了。
我们提起长城,总不禁赞叹它的宏伟壮丽,“万里长城”是我们挂在嘴边的词。然而就像个子大的人吃的饭也多一样,体量越大的文化遗产,保护所耗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就越大。
检视我们的文物古迹就会发现,聚集于一处的文物,无论是拙政园、颐和园这种园林,还是平遥、乌镇这种古城镇,我们都有比较好的保存经验。但像长城这种绵延几千公里,途经十几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线性文化遗产,体量太大,不可能单纯依靠文物部门就能管好。
而即使是一个地段的长城,受困于人力、财力,也不能保护得很好。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以河北省抚宁县举例:抚宁县文物部门在编人员9人,全县长城共142.5公里。显然,仅靠这些人员是无法完成巡查长城的任务的。大量长城段落都要在无人看守的情况下,直接暴露在老百姓的眼皮底下。
而我国人民对文物又有着炽热的情感,在有摄像头紧盯的景点都能刻下一个个“到此一游”的印记,何况无人值守的秃长城了。
现存的野长城,都脆弱得“吹弹可破”了
早在2003年9月,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世界古遗迹基金会公布的2004年度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名单中,万里长城即榜上有名。12年过去,境况只会比那时还糟糕。仅存的1000多公里可攀爬长城,也已经脆到了一定程度。
2009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向公众披露,“查明的明长城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公里,目前保存较好的513.5公里、保存一般的1104.4公里、保存较差的1494.7公里、保存差的1185.4公里,已消失的1961.6公里。从中可以看出,长城墙体保存状况总体堪忧,较好的比例只有不足10%,一般的只有约20%。”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