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保护是只出不进的无底洞?
发布日期:2015-07-02 12:12:34 来源:腾讯文化 作者:李岩 编辑:胡擎银

  更进一步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极具互联网思维,打中了每个男人的软肋。在中国互联网兴起初期,一款简单到有些弱智的桌面游戏也是借鉴了这个思维,火遍全网,它的名字叫做——“是男人就撑过20秒”。

  在主席这句话的宣传下,长城成了中国最具国际知名度的文物古迹。几乎所有外国领导人来到中国必爬长城,甚至有人笑称“不到长城非美国总统”。

  另外,毛泽东另一首著名的词《沁园春·雪》中,也有“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之句。在这个语境里,长城内外指的就是全中国。

  近期中国在国际上最重要的事可能就是下个月的2022年冬奥会投票了。这件事同样少不了长城的影子。北京2022冬奥会申奥宣传片里,背景音乐用的是1930年代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这首歌写于东北沦陷后,长城外面即指东三省,其中流露的感情不必多言。《沁园春·雪》与《长城谣》,一个“长城内外”,一个“长城外面”,交织了中国人无数绵密的感情。

  关于长城另一大影响深远的营销事件是:在太空上能看到它。曾几何时,能在太空中被看到的长城极大地满足了中国人的荣誉感,可能绝大多数中国人知道荷兰有个拦海大坝,就是因为教科书上说,拦海大坝与长城是仅有的两个能在太空用肉眼看到的人造工程。

  可是稍有常识的人就能知道,平均宽度不到10米的长城,在稍微高一点的飞机上就难以看到,何况太空。根据科学计算,地球最近的卫星轨道,离地面大概300公里,在那里只能看到地球上500米宽的建筑,差不多要50个长城挨在一起才有望看见。2003年10月,从太空返回地球的航天英雄杨利伟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太空根本看不见长城。

  中国的文物古迹何止成千上万,但没有哪一个能像长城这般深深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头里。这其中固然有历史的积淀,同时阴错阳差、无心插柳的营销也不容忽视。这也是我们应该对长城保护秉持信心的最大原因。

  长城保护的未来:从基础的法规入手,解决实际问题

  行文至此,总结一下上边提到的长城保护方面的利弊——

  利:知名度大,中华文明的象征,外国人都认识。

  弊:没有实用价值,体量太大不好管理,维护经费有限,损毁长城有利可图。

  在这种情况下,抛开实际问题空谈“保护长城是中国人的义务”没有意义。在贫困地区,盖房子没钱买砖,身后就是一段古长城,拆了城砖能盖房子,不拆就得冻死。这种情况下,生存是第一位的,不能奢求老百姓在这时还有保护长城的觉悟。

  我国现在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纯跟长城保护工作者谈奉献显然不实际;同时,依法治国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长城保护条例》施行将近十年后,30元钱一块长城砖随便买的情况显然也不正常。

  在未来的长城保护中,经济这本账要算清。同时,已经颁布的基础的法规要更坚决地执行。让我们来看看《长城保护条例》的内文:

  第二十五至二十八条,分别规定了对长城的损毁情况应进行相应的处罚。其中二十八条规定:“在长城上取土、取砖(石)或者种植作物的”,要“对个人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果严格执行,谁还敢去偷长城砖然后以一块30元的价格卖掉?

  第二十五条是这么规定的:“因工程建设拆除、穿越、迁移长城的”,要“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如果这个法规也严格执行,陕西煤老板为平整场地,将一段长1公里多的长城用推土机推掉的事情又怎么会发生?

  归根到底,执法部门的不作为,让《长城保护条例》成了一纸空文。

  此外,公允地说,《长城保护条例》的内文实在不够严谨,有很大的修改空间。例如第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依法保护长城的义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长城保护。”这两句有与没有区别不大。没有义务边界,没有鼓励细则,条文都会变成口号。即便条例规定可以笼统,但相应的法律解释也要跟得上才行。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