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好人与“公民”二字毫无关系
发布日期:2015-09-22 16:49:13 来源:新周刊 作者:周濂 编辑:胡擎银

  好人该是什么样?在一般国人的认知里,大概是雷锋、李素丽式的道德模范,或是《功夫皇帝方世玉》里雷老虎式的好好先生。但周濂老师对这些典型的中国式好人提出了质疑。他对比了古希腊城邦斯巴达和雅典对好人的定义,认为:好人应该同时是个好公民,而中国式好人“不仅缺少智性和审美的魅力”,还缺少作为一个好公民所必须的“政治参与的勇气和争取个体权利的视角”。

  1.

  王小波早年在美国看过一部电影,片名叫作“好人先生”。主人公是个助人为乐的好人,短短两个小时的故事里,他忙得不亦乐乎,前前后后帮了20多个人。其中,最后一位寡妇的需求最惊悚,她把好人先生叫到家里,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我要你每月到我这里来两次,每月第一个星期一和第三个星期一,晚上八点来,和我做爱。你要对我非常温柔——你不能穿现在穿的夹克衫,要穿西服打领带,还要洒香水。你在我这里洗澡,但是要自带毛巾和浴衣?”好人先生默默听完所有要求,吻了一下这个女士,说:“到下个星期一还有三天。”起身走人。

  影片的结局是这样的:“好人从寡妇那里出来,开车到另一处做好事,半路上出了车祸,被卡车撞了,好人也就死了。”对于这样一个四六不靠的结局,王小波的总结是:“好人总是没好报,这世界上一切好人电影都是这么结束的。”

  我特别不能同意王小波的结论。虽然现实中的好人未必一生平安,但是好人终有好报却是底层人民长期坚持的小团圆理想。 在经历了这么多没有道理可讲的辛酸人生后,再用一个没有任何逻辑的荒谬结局收场,真正是情何以堪!

  说来也怪,每当谈起“好人”,我首先想起来的既不是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待敌人像严冬般无情的雷锋,也不是首都公交战线的模范售票员李素丽,而是《功夫皇帝方世玉》里的雷老虎。

  雷锋为同志缝被子

  好人先生雷老虎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在以力服人的武侠世界里,他偏偏相信“以德糊(服)人!”于是我们常常看到他这边厢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那边厢打落牙齿往肚里吞,反复进行着要以德服人的自我说服工作。雷老虎有着中国好人的典型特征:他们德性无亏但能力有限,与人为善却吃尽苦头,不 是奸人贱人但也绝非能人强人,而就是地地道道的老好人。

  2.

  “以德服人”并非中国好人的专利,古希腊式的“好人”也追求“以德服人”,只是他们的形象要比雷老虎们阳刚隽永的多。

  以斯巴达人和雅典人为例。第二次希波战争期间,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率三百勇士驻守温泉关,与数以百倍计的波斯大军殊死抵抗,激战了三天三夜之后,三百勇士几乎全部阵亡,只有两人侥幸逃出生天,一个是因为害了眼病,一个是因为奉命外出。当他们返回斯巴达时,遭到了所有人的鄙视,其中一位的妻子质问他:别人都死了,你为什么不去死?最终,一个人选择了自杀,另一个则在随后的战役中牺牲。

  雅典人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德性”传说。公元前450年前后,伯里克利率领舰队在爱琴海上的一座岛屿附近抛下船锚,准备翌日清晨发起攻击。黄昏时分,伯里克利邀请副手们一同把酒畅谈, 当年轻的侍从为其斟酒时,夕阳映在少年俊美的面庞上,伯里克利有感而发,引用诗人的文字形容他的脸上闪烁着“紫光”。身旁的将军表示不同意,引用另一个诗人的表述,把年轻的脸庞形 容成玫瑰般的颜色。伯里克利反对他的看法,谈话就这么进行下去,每个人都援引一句适当的话来应答对方,仿佛战争的阴影从不存在。

  演讲中的伯里克利

  初看上去,斯巴达人和雅典人追求的“德性”迥然不同:前者崇尚力度和体魄,任何时候不忘恪守铁血纪律;后者热爱美与自由,抓住一切机会努力去过智性生活。但是正如哲人所言,如此水火不容的两种德性理解,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却分享着同样的古希腊精神——对“卓越”的不懈追求。

  如果用一句话解释“卓越”就是“把事情做到极致”。斯巴 达三百勇士的两位幸存者,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虽然具体表现天壤之别,但在把事情做到极致这一点上有着最为根本的一致性。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