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孟玲:中国人为何喜欢说“混日子”
发布日期:2015-11-16 17:09:28 来源:青年研究 作者: 编辑:胡擎银

  导论

  (一)问题提出

  在当代中国社会,“混”已成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词汇,从旧友见面问“最近混得怎么样"到谦虚表示自己“只是混口饭吃”,从网络上有人发帖询问“怎么样混社会”到有人大力呼吁“不要再一天天混下去了”。影视剧中关于“混”的经典台词有时也会伴着影视剧的热播而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比如“现在混日子,小心将来日子混你!”(《士兵突击》)以及“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无间道》)等等。“混”这个词也与时俱进地衍生出许多新的词汇,譬如学校里的“混学分”和“混文凭”。表示自己在“混”的或者指责别人在“混”的人早已不是少数,甚至有人撰文称“不认真,不敬业,悠悠忽忽,吊儿郎当的‘混’,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特征”。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相信这个词的流行绝非毫无依据、纯属偶然。相反,我们相信“一个社会广为使用的词汇实际上已被众人有意无意地推敲、琢磨、比较和筛选过了。它必然是高度适合于人们每每逢到的社会场景,必然简练而又恰当地表达出了人们在这种社会场景中所要表达的情愫,也必然暴露出这个社会的结构和其价值观”。尽管如此,我们却几乎没有发现关于“混”这个概念的系统、深入的研究。?

  那么“混”到底表示一种怎么样的行为方式或者生活状态?人们如此普遍地使用“混”来指涉彼此,问候彼此,究竟代表了一种怎样的心态与社会现实?社会上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混”?所有这些问题,都是非常有趣但又没有得到解答的,也是应该引起社会学关注的一种社会事实(social fact)或社会现象(social phenomenon)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文章的目的不在于进行以“中国人”为主题的研究,中国人内部的异质性、漫长的历史、社会的急剧变迁、当下文化价值的多样都使得本文不适合承担这么庞大的任务。而对所谓“文化归因谬误”与“本土化”概念的系统反思则提醒我们将某个概念视为特定文化的独特产物时一定要慎重。

  虽然本文的题目将“混”明确列为一种“本土概念”,但鉴于国内学界对于本土概念—词本身聚讼纷坛,因此有必要对本文使用本土概念的层次进行说明。本文并非出于一种“民族主义精神”或者“学术上的反殖民主义”来使用“本土”一词,即我们并不刻意寻求站在所谓“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对立面来讲述中国的本土故事,我们只是试图解释一个在汉语中富有特色而很难在别的语言中找到合适翻译的词汇,是一个本土才有的词汇。但是这种解释路径却很可能是“西方式”的。并且“混”所指涉的现象并不是中国特色,我们通过下面的分析会发现,实际上“混”的行为在各个国家各种文化中都有可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当然这并不否认有些文化传统或者制度安排会为“混”的行为提供一个适宜的土壤——比如当代的中国社会。

  本文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对“混"一词的用法进行语义梳理,我们采用文献研究为主的方法,词典、小说、网络帖子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分析材料。其次,在语义梳理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提出“混”的理论定义,超越语义分析中对"混”这一概念的印象式描述,找到可以概括其“本质”的界定。然后,我们尝试以社会学中关于“游戏”(play)的理论对“混”这种行为产生的社会结构背景进行一些探讨,这种探讨既是对这一现象从社会学理论角度进行的初步探索,也是进一步经验研究的理论框架。最后,我们以一个文学作品中的“混”现象为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混”这一行为的认识与讨论。

  语义梳理与概念界定

  通过语义梳理,我们尝试回答三个问题:第一,“混”是不是一个近几十年才流行的词?第二,“混”是不是特定方言中才有的词?第三,“混”是不是一个贬义词?

  先看第一个问题。“混”这个词在20世纪80年代年代以来有一个话语爆发的过程,但用“混”来指涉特定行为状态实际上有着至少数百年的历史。就“混”这个字而言,在《说文解字》这部官方修订的字典中,“混”还只是用来描述水流,与人的行为无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混”最早的释义和它后来对人的描述就没有关系。根据语言学家考证,“混”字的最初含义乃是‘‘水势盛大”,因为水大而不分,才引申出来诸如形同一个、掺和、搅乱、冒充、密切相处、苟且过活等含义(谷衍奎等,2008)。至迟到明清小说中,我们已经能发现不少用“混”表示人的特定行为状态的例子。比如,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文学名著《红楼梦》(1784)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