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东 日本向西
发布日期:2014-07-02 14:06:19 来源:《阳光》半月刊 作者:杜君立 编辑:

  这场发生在朝鲜的狮虎斗持续了将近8年,彻底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虽然《明史》称之为"东洋之捷,万世大功",但这场战争却使明帝国破财损将,女真部落趁机坐大。努尔哈赤萌生了征服中国的"蛇吞象"野心。战争之后,丰臣家族迅速衰落,德川家康崛起,从此日本开始了一个闭关锁国、承平近300年的德川幕府时代。

  精于骑射的女真作为后冷兵器时代的征服者,成为一个传统火器帝国的新主人。南中国的抵抗仍然是如此悲壮而惨烈,以至于遭到女真征服者最为严酷的报复,"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不绝于史。孔子尝言:"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从头发与服饰这种最明显的民族文化标志上,"中国"确实已经不存在了。这种"去中国化"的程度比400年前的蒙古征服更加彻底。

  400年后,日本又一次迎来了一场大规模的难民潮。一些帝国遗民跨海移民日本,使中华文化进一步融入日本文化。"东莞李竹隐先生,当宋末,使其婿熊飞起兵勤王,而身浮海至日本,以诗书教授,日本人多被其化,称曰'夫子'。"在《北京法源寺》中,李敖借谭嗣同之口说:"宋朝未年,日本人靠中国人李竹隐和中国和尚祖元的帮忙,才有了抵抗蒙古的精神动力;明末时候,靠中国人朱舜水的帮忙,才有了以后王政复古以至明治维新的精神渊源。"

  被南明封为"国姓爷"的郑成功在抵抗运动失败后,从荷兰人手中成功夺回了台湾("福尔摩萨")。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郑成功分别成为中日两国的"民族英雄"。

  历史的悲喜剧

  当中国进入白色恐怖的辫子化清朝时,日本则进入"小国寡民"的德川幕府时代。在一种相似的"闭关自守"背景下,中日之间的往来和贸易被限制在几乎最低程度。明朝中国的覆灭使日本和朝鲜都有一种"中国"已经灭亡的同情感,朝鲜将崇祯的年号继续沿用了200多年,许多日本精英也以"大中华衣钵"之继承者自居。不知不觉中,辫子上的中国已经不是曾经的"大唐"和"大明"的"中国"了,而变成了"大清"的"支那";"唐学"也变成了"兰学"--向荷兰人学习,日本比中国更早地开始了西学的道路。中国思想家严复哀叹道:"中国者,固病夫也。"

  在中英两国在蒸汽战舰上签订了《南京条约》整整11年后,佩里率领的美国东印度洋舰队来到日本,第一次见到蒸汽船的日本人把这个冒着黑烟的不祥之物叫做"黑船"。面对前所未有的蒸汽机,中国选择了拒绝和不幸的战争,日本选择了接受和体面的谈判。如果说,历史在中国是悲剧的话,历史在日本常常变成喜剧。

  黑船来航成为日本历史的分水岭。幕府体制结束了,年轻的天皇带领日本开始了著名的"明治维新"。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场启蒙运动,人们开始以理性和批判的态度来审视自我。一个人的成长首先要打败自己的老师,日本将中国列为假想敌。至于中国的假想敌,左宗棠认为是俄国,李鸿章则认为是日本。事实上,对女真贵族和官僚集团来说,天朝中国真正的假想敌只有一个,就是无数被奴役的中国民众。

  美国总统格兰特在给李鸿章的信中建议中国"仿日本之例而效法西法","广行通商","国势必日强盛,各国自不敢侵侮",否则,"日本以一万劲旅",可"长驱直捣中国三千洋里"。俾斯麦也持相同观点:"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因为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了回去就算了。"颇为讽刺的是,中国总理大臣恭亲王奕欣对《纽约时报》记者说:"我们清国人遵守法度,而日本人崇尚武力。"战争让预言成为现实。英国《伦敦学校岁报》发文评价甲午战争,梁启超将其编发到《时务报》:"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战后,地球各国始悉其虚实也。"

  "东洋"更甚"西洋"

  对日本来说,10年后对俄国的胜利远比对中国的胜利更有历史意义。如果说《马关条约》象征着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东亚秩序的主导者的话,那么《朴茨矛斯条约》则使亚洲成为日本人主导的亚洲。如果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破了束缚东亚1000多年的传统华夏朝贡体系桎梏,那么在日俄战争中则完成了福泽谕吉"脱亚入欧"的历史跨越。日本不仅跳出了传统的"中华圈",而且一脚踏入了"西方文明中心"。10年内连续两场战争的胜利,使"日本对其军事实力变得极其自信,最终走上了军事帝国的行列,疯狂地对外扩张"。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从某种意义上,梁启超在日本期间写这篇《少年中国说》其实是对崛起中的新日本的描摹。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世界依靠"船坚炮利"一直保持着对东方世界的暴力优势;这对华夷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人来说,形成挥之不去的精神阴影。这场不幸的战争使抑郁的中国人得以借日本的杯酒,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我们认为日本对俄国的胜利是东方对西方的胜利。我们认为日本的胜利就是我们自己的胜利"(孙中山)。一时之间,日本成为中国眼中的"理想国"和圣地,莘莘学子们向往"东洋"更甚"西洋"。战争那一年,中国留日学生不足8000人,次年就翻了一番达17860人。

  在日本仙台东北大学,有一个学医的中国留学生,他在一场电影之后把自己的名字从周树人改为鲁迅,从此成为一位对现代中国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如果说日本曾经是中国最忠诚的学生,那么此时日本则成了现代中国的"先生",现代汉语中有关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以上来自日本,比如"经济"、"社会"、"政府"、"政治"、"干部"、"公民"、"解放"、"宣传"、"军国主义"、"共产党"等。实际上,离开了这些日本汉语,今天的中国人几乎就无法说话。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