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的浪漫一代
发布日期:2014-07-03 13:38:01 来源:联合早报网 作者:丁咚 编辑:

   著名文化评论家李欧梵先生曾以如椽之笔,还原了中国自新文化运动以降,富于浪漫精神的一代作家的群像。近一年多来中国外交戏剧性演变情形,虽属不同领域,但其操盘手的气质风貌,却令人啼笑皆非地产生颇多类同之想象。

  作为中国政治和外交的长期观察者,自感欣慰但并不快乐的是,早在一年多前开始,我对中国外交政策转变作出的研判,如今大多已成为事实。欣慰之处在于,对正在发生的历史进行分析研究,并即时作出“预言”,是一件很困难且往往不讨好的事情,能将它们看个八九不离十,无疑足感慰藉;不快乐之处在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虽有现实背景作为依托,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交政策决策者的个性和情感,而非制度化、机制化因素。因此在多数时候显得较为急遽、突兀、非理性且缺乏连贯性,出人意表,不可捉摸,对于实现中国的外交目标,促进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无所裨益,甚至沦为笑柄。

  举两例为证。当习近平与奥巴马在加州庄园会晤时,中方重申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并进一步明确提出它的具体内容。中国官媒出于塑造领导人形象考虑,即乐观地评论说,中美达成一致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但彼时我对此指出:“备受瞩目的习奥会,双方着力颇多,其实成果并不如意”;对待“新型大国关系”,两国的真实态度是“一个名词,各自定义”;认为在克服一些根本性分歧之前,“新型大国关系”很难迈出实质性步伐,在若干冲突焦点问题上,仍然存在加剧和扩大的可能性。

  此后的事态发展印证了它们,中美在经贸、价值观、人权、宗教、中外领土争端、国际事务、网络安全等一系列双边或多边议题上,观点对立,有的上升为冲突,中美对抗在诸多领域都在显现。由此而论,所谓的“新型大国关系”早已有名无实。

  又比如,在江、胡时代,人们说到中国的外交政策时,脱口而出的名词就是“韬光养晦”,中国外交“韬光养晦”精神表现在方方面面。但到今天,没有人会将中国在外交上的言行,与“韬光养晦”挂起钩来。在2013年3月,我就提出“中国微妙修正韬光养晦战略”,并分析了习近平能突破该战略的五点原因。在该年6月的另一篇文章中,我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和调整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期趋势;不是战术性的,而是战略性的;中国新的外交政策,是以捍卫“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坚持和维护中国现存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以及基于其上的民族国家利益为核心目标。在多篇文章中,我都对中国外交政策走出“韬光养晦”,变得更积极、主动和强硬,进行了相关论述。

  放眼当今世界,中俄公开准结盟,与传统的西方主流国际体系,在诸多重大问题上对立;中国在东海、南中国海与有关国家的冲突面对面,迫使日菲越联手,并客观上对美国强化在区域的存在起到了促进作用;受美国在叙利亚、乌克兰政治危机中表现软弱鼓励,中国与美国直接对抗的底气在增强。中国主要领导人在国际场合讲得最多的,就是要求别国尊重中国自行选择的道路和文明多样性,为本国实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辩护。这些,都是我关于中国外交转向论断的现实理据。

  中国外交政策变化和对抗美国的顶级表现,是提出“亚洲人的亚洲观”,并企图在亚洲构建一个将美国排除在外的新安全架构。习近平在新一届亚信峰会上信心满满地说:“亚洲的事情,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办;亚洲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处理;亚洲的安全,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维护。”当一个重要区域大国作出如是表态的时候,外界一般会认为主张此观点的国家,有意领头将域外强国赶出这个区域,并由自身来替代扮演原本由该国扮演的角色。具体来说,就是中国希望美国不要再插手亚洲事务,中国将会领导亚洲重新建立规则、秩序,并据此发挥协调作用。

  伤感主义和英雄主义并存

  中国像当年美国提出“门罗主义”那样,抛出了自己的亚洲观,显得非常不可思议。这是因为中国并不具备美国当时相同的条件。中国的实力与美国相比,还不在一个等量级上;中国在区域缺少盟友,相反美国的盟友和伙伴遍及亚洲;而且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的国家,都以美国为靠山;其他国家中的多数,也希望美国深度介入亚洲事务,继续发挥领导作用;几乎没有几个国家,对中国抱有相同的期待,或者支持中国做区域霸权国家。相反,对中国扩张的疑虑是区域国家的共同心理。

  如题中所示,浪漫一词常常跟纵情、幻想、在男女情爱方面不拘小节等联系在一起。中国近来的外交表现就具有极强的浪漫特征。在它们之中,李欧梵先生所称之维特式的伤感主义和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主义并存。

  浪漫的中国外交一厢情愿(幻想)、感情用事(纵情)、面子主义、不计后果,它们的危害性愈益显现。纵观一年来中国外交情势,情绪化、随意化、急功近利的外交思维,导致中国的国际环境在经历多年的和平稳定后,开始进入动荡期,且由于主导外交者行事方式的浪漫特质,因此如何收场,莫可预测。

  中国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顶层设计,明显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基础上,将所有国家都视为为了利益不惜损害原则者。对于小国、弱国或许不得不如此,然对于像美国这样资深的国际事务领导者,让其放弃原则,为了些微利益,迎合中国,显然是打错了算盘。

  当俄罗斯怀抱复兴旧日强权的梦想,与西方展开地缘政治博弈的时候,中国甘愿配合演出,在俄罗斯与周边国家的利益冲突,以及诸多国际事务中,以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名义,选择与俄罗斯站在一边,与美欧对抗。中国领导人曾当面告诉普京,“我和您的性格很相似”,这种惺惺相惜的情感,再加上自觉得彼此政治属性相同、在很多治国理念和措施上相近——普京个人恢复了苏联的某些传统:强人治国、威权政治以及对新闻自由的管制等,虽然俄罗斯是实行民选制度、与中国在根本上异质的国家,因而将自己国家的命运托付于和俄罗斯的准结盟,这种被情感左右的浪漫风格,真的有利于中国的国家长远战略利益吗?

  中国热衷于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对此寄望甚高,但其核心诉求不仅未得到美国的认同和回应,而且彼此在这些方面发生了严重的观点对立与冲突。其中包括中国在政治上的不安全感、希望与有关国家一对一解决区域领土争端、网络安全等核心利益关切,都与美国的看法产生歧异。在此情况下,中国在“伤感”之余,转而寻求对抗,包括亲近俄罗斯、在区域更多展示“肌肉”、正面挑战美国的网络安全观,直至要将美国“逐出”亚洲。导致如此后果,首先是由于中国对“新型大国关系”发展现状不满意,为提出该理念作出主要贡献的最高领导人深感颜面无存,于是“放纵情感”,作出非理性反应。即使目标全然无法实现——没有人会相信,区域国家会允许、美国会自愿离开领导亚洲的位子。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