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故宫与日本:错综复杂的文化政治
发布日期:2014-07-09 16:08:54 来源:凤凰文化 作者:野岛刚 编辑:

  2009年,以清朝雍正皇帝为主题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成功举办。北京故宫与上海博物馆将37件文物借给了台北故宫。

  2011年春,台北故宫举办了以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的作品为中心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2011年10月举办的“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特展”中,展出了与康熙皇帝有关的文物。2013年10月,“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艺术品味特展”中,北京故宫共借出45件文物,是件数最多的一次。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5年以来,两岸故宫的共同展从未在大陆举办过。问题就在于台北故宫的名称。

  台湾非常在意自己的名称,而大陆是断然不能接受的,因此也就无法在大陆举办共同展。但是,两岸人士都已经意识到,这样的单方面交流终究会显出局限性,所以正在努力寻求解决办法。

  日本在2012年举办了北京故宫展,今年又举办了台北故宫展。在北京故宫展中,从未走出国门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成为了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而在本次的台北故宫展中,日方借到了从未在海外展出过的珍宝--翡翠白菜。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之所以非常重视在日本的展览,既是因为日本展必定能够吸引大批参观者,也是因为日本是在全世界与全亚洲范围内最能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民族。

  日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在近现代史中的关系复杂而密切。而故宫文物的命运,也象征了三方之间的关系。例如,台北故宫所拥有的苏轼的最高杰作之一--《寒食帖》也将参加本次的日本展,而这件珍宝却有着被日本人收藏的经历。

  苏轼在21岁时就因成绩优秀而考中科举,获得了官位。但在科举改革问题中,他与当时拥有权势的“新法党”领袖王安石的意见相左。于是,新法党将他贬斥到了地方。但无论在哪里,苏轼都会认真工作,得到了百姓的支持。然而,苏轼所属的“旧法党”始终处于劣势,他也被贬到了黄州。当时,苏轼已经年近五十,这本应是人生中最辉煌的年龄。《寒食帖》中,流露着他心中的悲伤与焦虑。

  所谓寒食,是指从冬至算起的第105天,人们不可用火做饭,只吃冷食。在黄州迎来第3个寒食节时,苏轼在写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这副《寒食帖》的命运也和苏轼本人相同,充满了波折与坎坷。清朝时,寒食帖是深居紫禁城中的皇帝的藏品之一。清朝末期,它流入了民间。1922年,日本人菊池惺唐经由中国收藏家之手,买到了这幅作品。菊池家族是豪商巨贾,菊池惺堂则是东海银行的创始人,也是一位著名的文物收藏家。

  在菊池得到《寒食帖》的第二年,发生了关东大地震,他所拥有的大量藏品被一烧而尽。但是为了保住《寒食帖》,菊池冒险冲入火海之中,将它抢救了出来。

  后来,菊池来到京都大学教授内藤湖南的家中,请求其为此帖撰写跋文,并进行鉴定。内藤在跋文中写道:“此乃传世之宝”。从跋文中可以看出,内藤可能在北京见到过《寒食帖》。

  战后,《寒食帖》再次回到中国。著名政治家王世杰派人在日本寻找它的下落,并把它买了回来。后来,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王世杰被委以重任。80年代中,他将《寒食帖》赠给了台北故宫。在本次展览中,《寒食帖》再次来到了日本,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令人寻味的历史轮回。

  今后,两岸的故宫会在与日本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继续推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中日围绕故宫的交流也必定会不断加深。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