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主流价值的维护者、偶像、榜样……许许多多词汇可以去形容一个社会中的精英阶层。但实际上,太多看似精英的人,却并不具备精英的特质。
对此,著名社会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夏学銮认为:“财富、权力、声望,这是构成社会分层的3个标准,而在当代社会,成功容易,但具备一定的社会声望却难,很多时候人们容易把成功者当作精英,而不是去综合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情操和社会声望。一个社会需要精英,他们是构成稳定的社会结构的基础,但同时,在现代社会中,榜样的力量在削弱,更多的时候,教育和阅读才是培育一个人基本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途径。”
精英的变迁
在我们身边的社会中,同样也出现一些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说成功很容易,很多时候出了名就算精英,赚了钱就算精英,但是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声望。
北京晨报:说到精英,很容易想到榜样、权威、示范作用等,在您看来,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精英?
夏学銮:在传统社会中,财富、权力、声望构成了社会分层的基本标准。精英阶层,往往有稳定的价值情操和社会声望,因此也就有巨大的社会示范作用。但是在现代社会,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社会本身在不断地消灭权威、消灭精英,是一个没有读者也没有作者的社会,是世俗社会,和传统的神圣社会不一样。这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特征。另一方面,在我们身边的社会中,同样也出现一些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说成功很容易,很多时候出了名就算精英,赚了钱就算精英,但是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声望。一些看似精英的人,其实在社会中没有什么很高的声望基础,被认可、被接受的程度较低,这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北京晨报:认可度低是否也是现代性所致呢?
夏学銮:不完全是。这和当前我们的社会过于浮躁、过于追求眼球效应等都有关系,有些人的价值观本身很难被多数人接受,他们故意弄出一些乱七八糟、离经叛道的观点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以此成名,或者提高知名度。但这种知名度是负面的,而且很快就会消失,因为没有基础,这样的精英其实是伪精英。
社会需要精英阶层
从社会建构的角度来讲,没有精英阶层的社会,不能构成一个稳定的结构和状态,社会本身还是需要精英的。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这样的状况是好还是坏呢?
夏学銮:从好的角度来讲,人们对于精英不再盲目地崇拜,有了自己独立的判断和思考,这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从社会建构的角度来讲,没有精英阶层的社会,不能构成一个稳定的结构和状态,社会本身还是需要精英的。
北京晨报:那么在现代社会,如何去应对精英本身并不那么精英的问题呢?
夏学銮:实际上,精英阶层本身依然存在,它是多元的,不能一概而论。娱乐人物可以是精英,财经人物可以是,官员可以是,但同时,知识分子代表的中产阶层也依旧存在,如社会工作者、医生、律师等,可以称作professional,他们所代表的价值、观念也还存在,并且依旧是整个社会价值的中流砥柱。所以说,一些娱乐精英、企业精英的倒塌,并不代表着所有的精英阶层都倒塌了。即便解构一切的现代社会,有些东西本身还是一直都存在的,因为它们是构成一个稳定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不同在于,和传统时代相比,他们的影响力在减弱,或者变得小圈子化、领域化。
多元也需要主流
只有多元,没有主流,必然是一片纷乱,不可能出现一个稳定而且能够长久发展的社会,甚至社会本身也会消失。
北京晨报:如果精英阶层的影响力在减弱,那他们的社会功能是不是也会减弱呢?
夏学銮:实际上,传统社会中,精英阶层的示范作用比较明显,比如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有名望的人说什么人们就跟着做什么等。现代社会,这种示范作用却在减弱,但也还存在,只是不再完全服从,不再盲目。精英阶层更多是一种主流价值观遵行者和维护者,甚至是制定者,这是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不同。
北京晨报:也就是说社会仍旧需要精英阶层?
夏学銮:是的。现代社会需要精英阶层,因为他们是一个社会中的稳定因素,是构成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稳定的价值观的必要因素。而没有稳定的结构和价值体系,社会也就不会存在了。固然,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而多元是一种状态,比如说各种各样的价值都可以同时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主流价值,主流的东西任何时候都是需要保存的,因为它是社会存续的基础。只有多元,没有主流,必然是一片纷乱,不可能出现一个稳定而且能够长久发展的社会,甚至社会本身也会消失。
谁来认定精英?
停留在感性层次的沟通占据了主要的地位,而那些理性的、深沉的思想则很难被认真地倾听。
北京晨报:很多精英自身出现问题,明明个人的行为和价值有问题,但却能够轻易获得巨大的影响力,是什么原因?
夏学銮:确实如此,一些人本身的价值观念并不符合普遍的价值和道德,甚至相互违背,但却能够轻易地成功。实际上这里存在一个认定的问题。一个人是不是精英,究竟是社会大众去认定还是小众的认定就可以?现在的很多伪精英,他们掌握话语权,能够轻易地成名、成功,在舆论上有强大的影响力,但是他们的话语、他们的观念和价值却出现了问题,因此往往会被人们批评和吐槽。这和现在的传播方式是有一定的关系,过于注重眼球效应、感官刺激,而不注重价值判断,使得很多思想肤浅,乃至是和普遍价值相悖的东西能够轻易地获得话语权,通过传媒被无限地放大。这种情况是值得担忧的。话语权包括3个方面:谁在说,对谁说,说什么。而我们现在恰恰在“说什么”的问题上出现了混乱。
北京晨报:为什么会这样呢?
夏学銮:和当前社会整体的娱乐化气氛、过于浮躁和喧嚣的环境有关,停留在感性层次的沟通占据了主要的地位,而那些理性的、深沉的思想则很难被认真地倾听。这是转型时代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需要改变的成功机制
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的教育应该改变,不能再鼓励那些一步登天的想法,不能再把出名、赚钱当作成功的标准,把名人、有钱人当作榜样。也就是说,要改变社会对于成功的认定,使得“成功”这个概念回归到正途。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