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国解放,毛润之先生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震撼世界的豪言壮语激励着中国人去创造一个崭新的国家。新中国赋予了中国人“人民”的新概念,1958年5月在天安门广场中心,东经116度23分29.88秒,北纬39度54分11.40秒的位置,树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刻:“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伟人振臂气势磅礴,以人民英雄定乾坤的宣言,盖论了中国近代史的“人民”。
数年后,随着拙者由细胞演变成生命,经过诞生、成长、成熟、初老的历程,开始对一贯信仰的“人民”概念产生若干思考。思来想去,觉得毛先生的人民概念,抽象且意义模糊,还是孙中山先生早期奠定的国民论最为精辟。因为国民的称谓给了中国人“国民”的定位,给了“民”一个“国”,让民找到了国家的感觉,这是中国历史进化的最重要进步。
人民是什么?在线新华字典对“人”的定义说:“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民”的定义解释说:“民是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按照这两个定义,“人民”就可以合成为:能语言、能交流、能劳动的高级动物群体,属于中性的名词概念。新华字典又定义“人民”的概念,解释人民是:“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与敌人相对的社会基本成员。由若干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构成,以劳动者为主体。”以此定义推论,中国的百姓主体就是与敌对阶级相对的群体。如果历史倒退40年,我们尚可挖出“地主、资本家、走资派”,找到人民定义的阶级敌人。可是今天的人民,如果仍然属于与敌人相对的社会基本成员的概念,那么他们就要敌对,当今遍地皆是的“新兴地主、资本家阶级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国民是什么?新华字典定义为“具有某国国籍的人是这个国家的国民”。除此解说之外,中国人对“国民”便没有了概念上的准确定义,而以人民概论之。孙中山先生主张的“国民”,早期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影响,进而提出了对中国人“国民性”政治改造的学说。世界自“国民论”诞生以来,各国人民就在为争取成为“国民”而不息的斗争,使他们摆脱臣民、人民,在国家中拥有一席政治的地位。
日本人这样解释国民的含义:
一、国民( nation )是拥有国籍的人。个体的国民是在特定的国家,且拥有该国家国籍的人。
二、国民的政治,依据某种共同属性,形成的广域的政治共同体,是国民的集合体。国民居住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建造一个共同的国家。在这样的框架下,国民或由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群体组成。
三、国民的属性,依据该国的文化、语言、宗教、历史标准,制定本国的基准。在这种属性基准制约下,存在对不同属性人群的同化、排斥、逐出的做法。国民并非共通属性的产物,却是共通属性的政治产物。“国民”是拥有国籍的国家主权构成者,是生活在同一宪法下作为立法代议机构主权代表的人们共同体。因此“国民”所有身份的人、财产、能力都包括在这个政治共同体的范围内,国家的行为即代表了政治共同体的共同行为。
“人民”和“国民”虽然一字之差,但词意、政治理念、国家意义则完全不同。人民是中性的,而国民是有性的,即赋予了民以“国性”。国民成为拥有国家、国籍,得到国家保护和受到国家法律制约的人群标志。国民的概念是平等的,非属于一部分特权代表者的专有,全体国民因此对国家共同体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纵观世界各国各民族,“民”的历史演变,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人的原形、人群、臣民、人民、国民的改造过程。在这些称呼性质的演变过程中,“国民”到达了象征“民”拥有“国家和民权”的最高理论境界。或许国人并不在乎“人民”或“国民”的称谓,然而要做一个堂堂正正,被世界看得起的民,就应该选择做“国民”,将自身与国家的概念和责任维系起来。中国人需要找到和究明,自身在国家中的定位,在“人民”和“国民”之间寻找一个符合国家和个体平等纽带的正确答案。
人民和国民的概念转化,在国家意识进化中发生过重要作用。著书《清日战争》的结束语中有这样一段话:明治维新的时代,东方传入了“国民”的新概念,国家的人民从愚昧狭隘的个人意识,一举跃进到国家观的高度。“国民”的思想,超越了“人民”“臣民”的理念。“民”的脱胎,成为国家为我,我为国家的近代国家主义。日本“国民”地位的诞生,在这场战争中,深刻影响了近代大陆文明的进步。
早年孙中山先生强调的“国民”理念,在华夏大陆没有得到延续。“人民”概念的变型,使中国的“民”远离了对国家的责任感,被维系在忠于政党概念的制约之下。体制约束下的人民,被动履行对国家的义务,而不是那种自觉的、意识的、责任的、无私的,为国家奉献的立场。
日本人经常爱用“国民性”来褒美自己民族的美德,明里暗中堪比世界各国之优秀。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大地震,日本人表现出了特有的国民性。日本政府每隔5年都会实施一次《日本人的国民性调查》。从1953年到2008年,先后进行了12次调查。调查主要目的就是要了解日本国民对过去、现在、将来的意识变化动向,掌握日本国民对世间事物的思考方法,从而对执政实施改革。
1997年度调查:
——问14:是否满足政府实施的日本民主政治?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