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与国民的区别在哪里?
发布日期:2014-08-12 17:07:57 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宗泽亚 编辑:袁啸天

  ——回答:满足(2%);较满足(28%);不太满足(43%);不满足(20%);无(7%)。

  2002年度调查:

  ——问12:舆论认为外国人不能理解日本人的思考方法,你怎样认为?

  ——回答:是的(51%);不是(37%);其他(1%);不知道(10%)。

  2008年度调查,问7:

  ——你认为对你最重要的是什么?

  ——回答:生命、健康、自己(18%);孩子(7%);家庭(52%);祖宗(1%);金钱、财产(4%);爱情、精神(10%);工作、信用(2%);国家、社会(2%);其他(1%);无(3%)。

  调查涉及各个方面,答卷是在无拘无束的前提下做出的。显然一个关注自国国民意识的政府,才可能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实现一个真正以民为本的合格政府。

  现代中国人似乎正在试图从“人民”的一般论中解脱出来。人们在关注“现代国民”的理念,对中国人的“国民性”进行着热烈的讨论。正如1970年代末,中国曾经展开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讨论那样。然而时隔30年的今天,真理的标准是什么?中国百姓至今没有得到一个通俗易懂的答案。尽管中国的经济实践获得了成功,可是真理标准似乎在变得模糊;道德准则似乎在发生退化;金钱的所有量似乎与道德拥有量呈现反比。虽然当今的政治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可是善良懦弱的民众正在感受到退化带来的危机。

  “人民”不等同于“国民”的概念,国家应当确立国民的称谓。人民如果不愿意追求国民的归属,国家如果不愿意赋予人民以国民的地位,那么中国人就难以在真正意义上将自身与国家捆绑在一起,在世界上只能做“二等民”。即使“二等民”拥有奢侈的财富,也难以融入“一等民”的世界。仍然会被第三只眼看成是没有国民地位的暴发户。

  在批评家们的笔下,许多旅行海外缺少美德的中国人,成为他们批评的对象。口诛中国人没有国民性,或借来大文豪鲁迅先生尖刻的笔伐,论及中国人历来的德性。的确在海外会经常看到这类的国人,但拙者还是想向批评家们提出一个问题:“您是国民吗?我们是国民吗?中国是国民社会吗?人民可以代表国民吗?”

  草民、村民、平民、市民组合而成的“抽象人民”,有权自由表现合法的,民的个体特征的行为。他们的表现其实是在无意识中露出的,本地历史传承的文化和现今中国社会的表象,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国家将他的民放了出来,就是在向世界宣告,我的民就是这样的,无论我民的文化是优秀的还是丑陋的,世界需要接受中国“人民”的文化。对此批评家指责的原点,应隶属国家责任的范畴,是历史以来国家忽视了本国人民的“国民教育”所产生的结果。批评家们应该从国家概念中寻找“民质”形成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责备那些不懂“国民性”的善良的人们。

  人民的认知与国民的意识,曾经是所有先进国家的人民,在向文明社会进化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国家赋予人民以国民,让人民在国民的意识下,自觉履行对国家的义务和责任,取得了成功。我们的国家也应该吸取这些有益的经验,勇敢尝试孙中山先生早在百年前就留下的“国民论”的政治遗产。让国家的国民经常想到国家,让国民的国家经常想到国民。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