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桶盖上的中日较量
发布日期:2015-02-12 13:46:28 来源:自由谈 作者:陈兴杰 编辑:袁啸天

   不久前,财经作家吴晓波写了篇文章,《去日本买只马桶盖》,谈中国有钱人在日本大采购,买的不是奢侈品,而是电饭煲、吹风机一类小商品,一时引发广泛热议。

  当浩浩荡荡的中国游客奔向日本商场,只为抢购电饭煲,甚至马桶盖时,正如人民日报日前的《马桶盖的潜力》评论所言,中国制造被马桶盖击中了“痛点”。

  赴日抢购的这股热潮,是否意味着,在日本面前,中国制造已经败了?

  马桶盖技术究竟哪家强

  中国号称世界工厂有些年头,这些小东西从来只有我们往外卖,哪有跑到别国往回买的事。当然,他们买的也不是普通小商品,都是很精致的高科技产品。比如电饭煲煮的米饭不会黏糊,电吹风吹头发格外蓬松,等等。

  前几年,我在福建一家大型卫浴洁具企业工作,对马桶一类产品比较熟悉。很凑巧,文章提到马桶盖“抗菌、可冲洗和座圈瞬间加热”功能,当时我所在企业正在研发,产品已到检验和展示阶段。说日本企业技术封锁,在这行业基本做不到。我所在企业和日本TOTO(卫浴行业的世界龙头)有合作,经常派高管和技术人员去学习交流。这些国际大品牌通常都有贴牌代工企业,合作非常紧密,谈不上什么技术封锁。况且小商品的技术含量不高,中国企业通常都能学。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跑到日本才能买到这种产品呢?吴晓波的文章发出之后没几天,一位中国行业人士发表公开信辨冤。他说吴晓波赞美的这款日本产品,中国已经有了,只是由于知名度不高,中国人很少使用,这才湮没无闻。

  日本人很早就使用智能马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市场基础好,技术成熟,中国人是最近十几年才开始接受,市场还未发育,工艺和技术尚未精熟,价格偏贵。中国有钱人跑到日本采购,其实是好事,但要想说明中国制造陷入“前所未见的痛苦和彷徨”,恐是言过其实,故作惊人之语。

  谁让我们被山寨国货包围

  实际上,由马桶引出的中国制造业之忧,还可以向上追溯。

  中国制造自上世纪90年代崛起,民众享受其福利同时,一个悲观声音也流行起来。悲观派认为,中国制造不是粗制滥造的山寨货,就是依靠剥削廉价劳动力的初级品。后来中国制造升级,国际口碑开始从“价廉”转向“物美”,批评声音转向“透支环境和未来”。最近几年的指责则变成了“不精致”“缺乏工匠精神”。姑且认为这些批评都是出自拳拳善意,所见的都是事实,可惜他们所见并不全面,原因分析也不到位。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本质是资本和知识增加,进步参照系应为纵向而非横向,先满足最基本迫切的需求,才会顾及高层次。这不是心灵鸡汤式的说法,而是有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当一国民众生产能力还很低下,他的消费需求就停留在低级层次。

  并不是说穷人只需要自行车,不需要宝马,而是说穷人还没有相应生产能力。他得节衣缩食发展自己的生产能力,这就需要资本积累或引进外资。中国改革开放更多走的是后一条道路。资本要想在一片近乎荒漠的土地迅速地滚雪球,必得控制成本,以期被广大民众接受。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假货横行,很多假货未必是假,只是质量低劣——那有什么办法呢?高质量的产品价格高昂,销量有限,民众既不欢迎,资本收益率也太低。其实那时期的很多正品真货用今天标准看,也和伪劣产品差不多。经济发展就是这样,只靠善良的许愿是无法达成坚实的进步。

  把目光放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贫富层次多样的市场,你就能理解中国制造的现状。为什么粗制滥造的山寨货仍大有市场,加工一件产品赚几毛钱的产业还能存在,很多制造企业要加班加点地生产抢市场。虽然看起来毫不光鲜,他们都极大改善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至于它们何时脱胎换骨,与发达国家的企业一争高低,则应该看市场竞争。

  中国诞生伟大企业只是时间问题

  2014年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超过20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三分之一。装备制造业号称“生产机器的制造业”,一直是制造业整体实力的体现。

  过去多年,中国无论是钢铁、水泥、铜矿、化肥等原材料产量,还是电脑、手机、空调等制成品产量,普遍占到世界产量的一半乃至更高。这个水平只有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曾经达到。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