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为何称雄世界?政策放宽,企业家和工人勤奋工作,这些都是原因。还有一个很少人提的条件:中国人口众多,分工细密,市场广大。我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525个小类,是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
一个统一庞大的市场,使得几乎所有人都能找到合作机会。沿海地区有大量“陶瓷镇”“印染村”“制鞋城”,中国几乎所有县城都会打出特产名片。经过长期协作,中国经济形成高度的规模化分工,产业集群的效益就是成本降低。这是很多小国无法企及的优势。
这也是近年中国工人工资领先越南、菲律宾等国,企业家却不愿搬迁的原因。因为中国的基础设施、工人熟练程度、企业之间的协作已高度成熟,成本反而更低。这是市场长期发育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最宝贵的动力。
在这优势基础上诞生伟大的企业,只是时间的事情。现在中国的互联网和手机产业,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都居世界前列,一批世界级的企业正在涌现。它们根基的土壤是发达的制造业,经验丰富的管理者,熟练的劳动力,它们之间本身又在激烈地竞争。这样的企业环境何愁不出好产品,有什么可悲观呢?
中国制造,风物长宜放眼量。
人口问题,中国制造的真正瓶颈
19世纪初期,英国人要求出口到大英帝国属地的德国产品必须贴上Made in Germany标签。当时德国货还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到19世纪末的时候,德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和产品质量已不亚于英国人,Made in Germany成了技术精良,物美价廉代名词。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日本人身上。20世纪60年代日本车进入美国市场,也被认为做工不精,排量太小,无法与美国豪华霸气的大车型相比。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日本车横扫美国市场。中国制造才走过二十多年,没必要因为赴日抢购马桶盖,就给中国制造盖棺定论。
要说中国制造的真正隐忧,倒不是“产品质量差”“做工不精”“没有创新精神”这些虚头八脑的指责,而是反市场的错误政策。这些政策借关怀之名,帮助企业家决策,实质却是反市场的退路。这里面最典型的例子是“腾笼换鸟”政策。
“腾笼换鸟”政策的理由是,沿海发达地带还有很多落后产业。他们从事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处在国际分工链的价值底部,已经没什么前途。一些高消耗高投入的企业,产出效率太低,污染严重,应该把他们转移到内陆地区。
所谓“双转移”就是产业和劳动力转移,当然其中还要消灭一些粗放低效的企业。政府下了很大决心,想把旧产业迁出去,新产业请进来,结果人困马乏。很多企业根本迁不走,徒然受官员一番骚扰;那些迁出去的企业,水土不服,分工协作变得困难,难以为继。新兴产业没有建起来,旧企业饱受摧残。
当然,更大隐忧是人口结构深刻的变化。中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很多地区还未脱贫,人口就已凋敝,很多产业机会就此消失了。以中国之大,人口之众,只要政策适宜,有机会称雄世界的产业会有很多。然而,现行人口政策已成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