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的政治精英立体流动网络
“未来型”流动机制强调治理精英的养成教育,重在选苗子,培养政坛的明日之星;“管理型”流动面向已经具备相当工作年限和经验的中高层领导干部,重在培养其跨越管理的能力和一盘棋的观念;“出路型”流动,给年长者提供夕阳条款,以助其发挥余热
因应时代要求,跨行业、跨地区、甚至于跨国跨体制的精英流动,势在必行且势不可挡。在这种立体交叉的模式下,林林总总的精英流动可以大致归入三个范畴。第一,“未来型”流动:该流动机制强调治理精英的养成教育。选苗子,培养政坛的明日之星——这是各国政府和政党维持自身发展必须要做的功课。在这方面,中国政府和执政党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初步建立了一套分层次分梯队的人才培育机制。从政府角度,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层面,都设立了行政管理学院,主要培养目标设定为大学已经毕业,有能力有兴趣进入行政领域工作的年轻人。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接受过本科以上教育,初步具备一技之长。行政管理教育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把专业知识和实际政策的制定运用结合起来,为今后成为治理的全才大家,夯下坚实的基础。从执政党角度,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党校,是培养政治和政策能力俱佳的党务人员的最重要途径。行政学院与党校系统,既有协作又有分工,可以在精英育成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形成合力。
第二,“管理型”流动:这种流动,主要面向已经具备相当工作年限和经验的中高层领导干部,他们已经处在事业的成熟期,对自己的专职领域驾轻就熟。从个人来讲,自身事业的更上一层楼需要走出小圈子,培养跨越管理的能力和一盘棋的观念,通晓相关领域的热点和各种决策的关联性。对政府和执政党来说,这些干部已经到了顶大梁的事业黄金期,需要对他们委以担当,放手使用。这个层次的精英流动,往往跨地区、跨职能、跨行业、甚至跨国、跨体制。这种事业成熟期的精英流动,可以帮助政府和执政党更好地发现经得起挑战、扛得起风险的管理全才,让能者中的能者,专家中的大家进入相对稳定的领导核心。
第三,“出路型”流动:流动起来后,有人上,就会有人下。有人进,也会有人出。自然的代际交替和源于能力的淘汰,都会造成党政管理人员的变动。一个立体的精英流动体系,不仅应给年富力强者向上走的机会,也应该给年长者提供夕阳条款,以助其发挥余热;给能力不匹配者,提供通向社会的出口,降低流动风险,避免极端行为。很遗憾,这个范畴的流动,因为箭头向下,人们往往不愿提及。但精英流动的过程也是人才竞争和筛选的过程,代际交替更是自然现象。提供安全的政策出口,让流动规则化、公开化、常态化。风险降低了,剑走偏锋的心态或恋栈行为也会得到有效抑制。政府和执政党在精英流动的高速路上不断提供出口,也符合小政府、大社会,限制公权力的总体思路。
当下政治精英流动机制的问题点
裸官“以流动之名,行流失之实”,携带走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各种利益;部分问题官员以免职、流动为幌子,躲在公众的雷达下,休隐避祸一段时间后东山再起
政府和执政党主导的精英流动,是中国战略发展的需要。然而,精英流动具有两面性。其今后的健康发展,不仅有赖于对其积极效用的发挥,也要对其负面效用有充分的认识和抑制。目前的政府和党内精英流动,存在着诸多问题点。其一,以流动之名,行流失之实。一个例子就是“裸官”现象。裸官打着全球化下人员自由流动的幌子,自己留守于体制内,配偶子女全部移民到了海外,并携带走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各种利益。这不是流动,而是为自己上保险式的腐败。裸官造成的财产流失,数量惊人。仅据北京市检察院2013年披露,近三十年来约有四千贪官,人均席卷约一亿元赃款外逃。另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数据显示,近6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就有裸官。高达88%的受访者支持裸官不得担任党政要职。①
中国新一届领导层大力打击裸官现象,正是出于反腐的目的。人员流动不是无条件的。对于政府,政党领导人,以及他们的配偶亲属,出于保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即使是外国,也都对这样的移民流动有诸多限制。中央最近出台了加强对裸官的登记管理的一系列举措,有地方开始明确规定裸官不得担任一把手。这些措施不应被看成中国特色。相反,这代表着中国的监督机制终于开始和国际接轨,把人员流动关进制度、纪律的笼子里,使其不得伤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