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晶:中国政治精英流动问题点与新走向
发布日期:2015-03-12 13:41:18 来源:共识网 作者:孙晶 编辑:袁啸天

  另外一种问题流动是避祸式流动,即以免职、流动为幌子,让部分问题官员躲在公众的雷达下,休隐避祸一段时间后东山再起。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并不是一概否定不应该给问题官员第二次机会。来自公众的怨言,是整个过程的隐蔽性。相关官员所犯错误的性质是什么?后果的严重程度怎样?问题官员是否承担了与后果相符的法律和行政责任?如果是一笔糊涂账,自然难以服众。无论是保险式还是避祸式流动,都与积极流动体制所强调的战略性和发展性相违背。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提出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的呐喊。这里,不妨借用一下这个比喻,把精英流动机制也放在阳光下,消除各种隐性、灰色的流动。

  完善政治精英流动机制

  精英的流动,应该打破壁垒,鼓励跨体制流通,鼓励学者到政府任职或担任顾问;不能忘记精英流动的“一盘棋”思路,在以能力为核心的前提下,实现精英构成的多样化

  在完善积极的精英流动机制方面,我们同样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就是全面推进国家与社会、官与民的双向流动。目前的流动,还不是完全意义的双向车道。影响的流向,基本是国家对社会,官对民。信息流量不对称的后面,是人员流动的不对称。当然,笔者并不是主张政府政党管理人员与社会人员的职务对调,而是在两者间建立更多的沟通机制。这要求处于优势地位的政府和执政党精英们放下身段,走出衙门,创造运用各种倾听机制对舆情实时掌控。同时,也要加强对体制外精英的导入。西方国家里,智库或大学的领军人物,会经常出入政府,甚至在一定时期担任相关部门的领导人。政府和政党精英也会到学校和研究机构开讲座、做访问学者,与学界进行相对深入的探讨,互相启发思路。英语将这种交流形象地称之为“头脑风暴”。

  遗憾的是,中国不少大学智库还被高高的围墙圈住,停留在封闭的象牙塔阶段。政府和研究界各说各话,造成研究脱离实际,实际课题得不到研究的双输局面;或者就是交流流于形式,风平浪静,鲜有风暴。打造双赢,首先需要决策者认识到精英不仅存在于体制内,也存在于体制外。精英的流动,应该打破壁垒,鼓励跨体制流通:学者到政府任职或担任顾问,政府官员到学校作报告、做学生。这些跨体制的精英流通,对个人来讲虽是短期行为,但作为政策长期化、机制化地执行下去,必定会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勃发。

  最后,就是不能忘记精英流动的“一盘棋”思路。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现在的党政精英流通体制背后,隐藏了诸如民族、性别、地域、专业等不平衡因素。如何在以能力为核心的前提下,实现精英构成的多样化?这个难题,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远未解决。本文力图所做的,是问题的唤起。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依赖于国家发展的平衡和资源的再分配。这是一个长期的,并需要从精英流动外找答案的过程。

  政府、政党的精英流动,作为传统的治理机制,在今天的时代,被赋予了更强大的使命。如何发挥精英流动的正能量,抑制和消除各种灰色流动和负流动,这是各国为政者都面临的难题。作为全球化弄潮儿的中国,在精英流动方面的探索,将给各国带来启发意义。

  (作者为美国丹佛大学政治系终身教授)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