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毕大千自认为是教育家,但面对罗家的文化、阶层与地域的优越感,他也只能败下阵来。更关键的是,他的女儿毕胜男已经不是小城里的书呆子了,已经是在大北京的职场上历练打拼多年的成功白领。茜茜的起点不是毕胜男的起点,因此毕大千用教育女儿的方式教育外孙女显然时过境迁,必然失败。另外一个被高度戏剧化的人物是“狼爸”杜峰,他信奉苦难出人才,主张家长为孩子立规矩,强迫孩子努力奋斗。因为杜峰也是凤凰男,从小自己做饭,为家里干活,走很远的山路去上学。总之,《虎妈猫爸》的逻辑再明显不过,教育理念的“先进”与否与所处阶层成正比。越低阶层的人,越逼孩子,越专制。用专家唐琳的话说,越失败的人越把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越把自己不能实现的人生强加给孩子。
何谓“美国先进教育理念”
反观唐琳,她是跟罗素一样出身的娇娇女,两个人曾演绎过一段不食人间烟火的校园爱情。毕业后,唐琳到美国读书,学成归国创办了自己的儿童教育服务机构。对罗素的父母来说,本来就更容易接纳唐琳这样门当户对的女孩。再加上对美国的向往和崇拜,他们迅速被“优雅、知性、温柔”的海归教育专家俘获,毕胜男相形见绌。本来婆家一直对胜男颇有微词,嫌她好强、土气、专断,而且往往会将这些毛病都归结于她来自小地方。显然婆婆忘记了,当初女儿罗丹被另寻新欢的丈夫抛弃的时候,恰是毕胜男的泼辣帮罗丹和他们全家讨回了公道。唐琳以所谓“儿童教育专家”的身份指出,胜男在折磨孩子,而且她在折磨孩子的同时也否定了罗素的尊严,因此罗素和孩子都不快乐不幸福。在她“别有用心”地“谆谆教导”之下,不仅罗素、罗素的父母甚至胜男自己都觉得自己有问题。尤其是婆婆不仅完全不顾毕胜男是茜茜的母亲,转而完全信任专家唐琳,甚至暗自希望毕胜男离开,让儿子孙女和唐琳组成一个她心目中的“完美”家庭。
但是唐琳的专家言论也经常很“业余”。比如她一方面说要信任孩子,尊重孩子,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一方面又说“现实很残酷,所以大人应该遮住他们的眼睛,替他们挡住风雨,而不是将他们幼小的身体提前推入战场”,甚至教育胜男应该把茜茜培养成一个“讨人爱”的女人。这跟茜茜奶奶“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灌输如出一辙。作为一个教育专家,自己却婚姻失败、母女关系僵化,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却暗示诱导别人的丈夫结束婚姻转投她怀抱。这样的情节安排使得唐琳的教育理念常常处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她宣扬“先进理念”的动机也不得不令观众怀疑是“居心叵测”。
唐琳与杜峰的两场辩论被视作传统与现代教育观念的大对决。这场PK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外的教育观孰优孰劣;二是孩子需要的是成功还是幸福;三是孩子是否可以主导自己的成长。在辩论中,杜峰强调我们中国一直都有很成熟的教育理念,是千百年来形成的,用不着崇洋媚外。而唐琳则鼓吹“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注重的是探索和鼓励;中国传统教育是填鸭式教育,磨灭孩子的个性,必须反思”。杜峰信奉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宣扬成功学;而唐琳则说快乐远比成功重要。孩子不需要成功,孩子需要的是幸福感。杜峰认为性本恶,他不相信孩子能自我管理,能明辨是非;唐琳则认为性本善,只要告诉孩子全部真相,孩子就会做出合理的判断。最后唐琳获胜,似乎杜峰所代表的“腐朽功利专制”的前现代教育观终于遭到了清算。
但当唐琳口口声声地说美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何如何的时候,她究竟指的是什么?
到底是加州麻省还是内华达路易斯安那,谁代表美国?是常春藤还是社区大学,谁代表美国的教育水准?是公立还是私立,谁代表美国的教育风格?唐琳所讲述的美国,一方面没有考虑美国每一个州每一个学区每一个学校都可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大纲、教学重点,另一方面故意遮蔽了美国的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之间的深刻差异。事实上在美国,越是精英的学校,学生压力越大,竞争越激烈。获得过普利策奖的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在卧底了一年加州公立高中惠特尼高中之后,写作了《梦想的学校》,第一章的标题就令人震惊:“4是有魔力的数字:4小时睡眠,4杯拿铁,4.0”。很多美国中产家庭的孩子从小学开始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越是中产阶层的父母越注重从小进行“协作培养”,送去各种文化机构,学习各种文化技能,积累足够的文化资本。而身处底层的父母由于自身生存压力太大,无暇照顾孩子也无力送去机构学习技能,所以这些孩子反倒“自然成长”,拥有更多个人的娱乐和游戏时间,拥有更“快乐”的童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