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起源于示武还是悦色?
发布日期:2015-07-06 16:45:08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白雁 编辑:胡擎银

   阅兵是检阅武装力量的一项重要活动。一国的兴衰,从它的阅兵仪式,就可“窥一斑而知全豹”。阅兵起于何时何地?在古今中外的阅兵史上都有哪些可圈可点的事情?当今世界,又有哪些国家重视阅兵活动?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国防大学军事专家李大光博士和国防大学外语教研室主任陈雁博士,听他们讲述那些精彩的阅兵趣话。

  “化干戈为玉帛”说的就和阅兵有关

  中国史书中,关于“阅兵”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涂山会盟了。

  《淮南子·原道训》中就说,从前,夏部落的首领鲧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大家都想离开他,其他部落对夏虎视眈眈。后来禹当了首领,拆毁城墙,填平护城河,把财产分给大家,毁掉了兵器,用道德来教导人民。于是大家都各尽其职,别的部落也愿意来归附。禹在涂山邀请诸侯会盟。

  据说,在大会上,禹手下的人手持用羽毛装饰的兵器,和着乐曲载歌载舞,表示对南方部落首领的隆重欢迎。而前来会盟的氏族部落首领都带着玉器和丝绸一类的贵重物品,表示对禹的臣服。

  涂山会盟中,尽管禹没有发一兵一卒,但他的武力展示足以威慑诸侯,从而 “化干戈为玉帛”。禹的行为,实际上也就是“阅兵”的雏形。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在孟津举行大规模的“观兵”,同时宣称伐纣,要替天行道。此后,武王亲率大军,东渡孟津,与商朝军队决战于牧野,重挫殷纣王主力部队,奠定了周朝立国的基础。

  从这可以看出,此时,“观兵”作为一种检阅部队、震慑百姓或敌人的军事手段,已经开始被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使用。而所谓的“观兵”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阅兵”。

  鲁桓公阅兵可能是为了取悦美女

  春秋以后,关于“阅兵”的记录越来越多。

  比如,在鲁国的史书《左传》中,就提到桓公六年,“秋,大阅,简车马也。”这里的“阅”是阅什么呢?《榖梁传》中给出了解释:“大阅者何?阅兵车也。”大阅,可以理解为,对军队的士兵和战车等主要作战装备的大规模检阅。

  关于鲁桓公这次阅兵的目的,《榖梁传》中也给出了有趣的解释,“盖以观妇人也”。意思是说,鲁桓公阅兵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取悦他心爱的女人。

  鲁桓公的妻子是文姜,她是齐国公主,在未出嫁前,和同父异母的哥哥,也就是后来成为齐襄公的姜诸儿有染。出嫁后,她旧情难忘,仍旧夜夜思念姜诸儿。鲁桓公很爱自己的妻子,为了取悦她,他选择一个莫名其妙的时间,来了一次“大阅”。鲁桓公这种滥用权力取悦女人的行为,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因此千年来一直受到诟病。

  通过阅兵讨好爱人,是阅兵史上的极端案例。古时候,统治者通过阅兵,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训练军队、震慑诸侯或敌人,以利于维护统治。

  乾隆皇帝阅兵,有一万六千人参加

  清朝,阅兵成为一种正规的训练制度。入关后,清朝规定,每隔三年在南苑围场举行一次“大阅”。大阅按照实战要求进行,目的是为了检验八旗兵的训练情况和战斗力。

  1739年11月,乾隆皇帝即位后首次在南苑检阅八旗兵将。这场声势浩大的阅兵式虽然已经过去200多年,但通过清朝宫廷画家金昆、郎世宁等人的《大阅图》,我们还能看到当时阅兵的宏大场面。

  《大阅图》真实描绘了乾隆帝亲临军营检阅的盛况。八旗将士各着红黄蓝白等本旗阅兵礼服分阵排列,号角高扬,军旗猎猎,一眼望不到尽头,场面极为壮观。尤其是《阅阵》,图中人物有一万六千人,个个面貌分明,衣着装饰、车马兵器、仪仗旗鼓都刻画精致,画面色彩鲜明。意气风发的乾隆皇帝被置于画面核心位置,他穿戴盔甲,腰上佩刀,挂着弓袋箭囊,胯下是一匹高头大马,整个人英姿勃发。

  对于乾隆在这次阅兵典礼上的表现,清史档案中的记载颇多褒奖之词:“上(指乾隆皇帝)躬御甲胄,乘马出,试射,连发七矢,皆中的。兵部堂官奏请阅阵,上亲阅队伍,兵部堂官前引,总理大臣、满洲大学士、内大臣侍卫前引后扈,皆擐甲乘马”。所谓的“康乾盛世”,通过这次阅兵,就可以窥见一二。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