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中后期,清朝的国力江河日下。后来,曾随乾隆最后一次南巡的嘉庆帝,回忆其中一次阅兵的情景时,说过这么两句话:“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坠地”。
检阅北洋海军,李鸿章力挽狂澜成一梦
随着时代不断变迁,阅兵的形式与内容在不断丰富。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他们拥有号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为了鼓励士气,操练海军,李鸿章曾多次检阅北洋海军。例如,1891年5月,李鸿章对北洋海军进行成军后的第一次大检阅。这次,先进的鱼雷艇部队成为李鸿章关注的重点。部队先在大连湾演练黑夜偷袭,白天则调集七艘战舰和六艘鱼雷艇演放鱼雷,结果“均能中靶”,李鸿章很满意。
1894年5月,李鸿章再次检阅北洋海军。这一年,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因此检阅规模格外盛大。5月9日,李鸿章一行到达大沽口,由海军提督丁汝昌率领的北洋舰队早已等在那里了。5月10日,全体舰船趁落潮出海,沿途行驶操演,不时改变阵形,或雁行或鱼贯,操纵自如。李鸿章在甲板上观看,屡屡捋须点头。正当李鸿章陶醉时,远处有一艘日本兵舰尾随而来。原来日本探悉北洋海军演习,特派“赤城”号尾随观看,还打着致礼的旗号。而北洋舰队当局始终不警惕,任其跟随。17、18两日,北洋水师进行鱼雷和大炮演习,鱼雷均能命中,大炮中靶率也在七成以上。5月19日,北洋舰队全部舰只到威海卫,部分兵舰登陆,演习陆上枪炮阵法,变化灵活,敏捷利落。还调集南北各船,各挑水军枪队20名打靶,每名射击3次,均能全中。当晚全舰队万炮齐发,进行实弹演习,受到英、法、俄、日四国来宾的盛赞。北洋海军检阅至此结束。
李鸿章这次检阅北洋海军,可以说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然而,仅仅就在几个月后,北洋水师便全军覆没。
1894年的检阅成为李鸿章的绝唱,清朝大势已去,貌似强大的海军难挡一个王朝倾覆的命运。
英国女王检阅海军,“小不点”试验艇大出风头
就在李鸿章为北洋海军扼腕长叹之际,英帝国的海军却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
1897年6月,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也为了炫耀英国的海军实力,英国海军165艘军舰接受了女王的检阅。盛大场面让应邀出席的各国军政要人印象深刻,《泰晤士报》更称;“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在这次海上阅兵中,英国还把一种最先进的武器介绍给了世人。
在女王检阅海军时,很多人都发现了一艘奇怪的“小不点儿”,它在众多庞大的军舰中钻来钻去,很快将皇家海军最快的鱼雷艇抛在身后。“小不点儿”让上万吨的火炮大舰都黯然失色了,观者纷纷询问这船为什么如此神速。
原来,这是查尔斯·帕森斯制造的蒸汽轮机推进实验艇——“特尔比尼亚”号。由于采用了体积小、功率高和可靠性好的蒸汽轮机,从而创造了惊人的速度。女王不仅没有追究帕森斯的越轨行为,还拨款让他对蒸汽轮机进行研究和应用实验。此后,在帕森斯的指导下,海军部开始在较小型舰船上试装这一新型动力系统。
通过阅兵展示新型武器,查尔斯·帕森斯称得上是“胆大妄为”。
苏联阅兵,从红场直扑战场
据考证,在欧洲,“阅兵”这个词语,来自拉丁文“paro”,原意就是“我准备着”。而把“我准备着”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的,要算是苏联在二战时期的一次大阅兵。
1941年11月,纳粹德国军队逼近莫斯科,形成合围之势。1941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纪念日,往年的这一天,莫斯科都要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如今敌军兵临城下,阅兵还要不要如期举行?面对这样的问题,苏联政府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11月7日当天,在大雪纷飞的红场上,全副武装的苏联军队,迈着雄健的步伐走过红场列宁墓,接受最高统帅的检阅。随后,部队就从红场直接开赴前线。对于这次阅兵,英国《新闻纪事报》当时报道说:“通往莫斯科的要冲鏖战正酣,而莫斯科却组织了一年一度的传统阅兵,这是英勇和无畏的榜样。”
法国利用国庆阅兵展开外交攻势
军队的历史发展到今天,西方的阅兵也早已超越了最初的意义。例如,在保留有奥朗日凯旋门和巴黎凯旋门的法国,阅兵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