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9年至1971年的22年间,日本一直采取美国道奇计划中规定的1:360的固定汇率制。1971年年底在美国举行了西方10国财长会谈,美国财长要求日元升值25%。迫于压力日本不得不宣布实行浮动汇率,日元从1美元兑换360日元升至308日元,升值幅度为16.88%。
1973年2月13日,日本从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转变,开始推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从1973年2月到1985年9月逐步升值为1美元兑240至250日元,日元开始卷入升值漩涡。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广场协议,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
广场协议的表面经济背景是解决美国因美元定值过高而导致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但从日本投资者拥有庞大数量的美元资产来看,“广场协议”是为了打击美国的最大债权国——日本。
“广场协议”签订后的10年间,日元币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无异于给国际资本投资日本的股市和房市一个绝佳的机会,大量的热钱涌进日本市场。
“广场协议”后近5年时间里,股价每年以30%、地价每年以15%的幅度增长,而同期日本名义GDP的年增幅只有5%左右。虽然当时日本人均GDP超过美国,但国内高昂的房价使得拥有自己的住房变成普通日本国民遥不可及的事情。
1984年,时任日本自民党总务会长的宫泽喜一发表了“资产倍增论”,他表示,要将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与国民分享,在考虑与自然和谐的同时,提高资产的质量——更好地建设上下水、公园、道路等基础设施,提高日本国民的居住水平。和池田首相在1960年提出“收入倍增计划”一样,宫泽喜一的主语依旧是倍增,在这危机四伏的平稳增长期内,日本人依旧幻想着回到五六十年代的高速增长时期。
此时距离高速增长期的最后一年——1973年已经11载,距离泡沫经济时期的开始只有两年——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1990年,日本房地产价格达到了耸人听闻的高位,在此期间资产价格普遍虚涨,股价市盈率在高峰期间远超过50倍,而房屋市场总值居然相当于GDP的三倍。泡沫破灭后,日本房地产价格跌幅近半才开始稳住。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年的低迷期,即所谓的“失落十年”。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泡沫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形成,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经济室主任、研究员张季风所言:“日本的经济泡沫是多种合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日本的危机早在1973年乃至1973年之前就已经初露端倪,有些通过调整得到遏制,有些却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1973年的日本如同鼎盛时期的大观园,繁华之下却暗伏着盛极而衰的一片荒芜。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