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流传外媒三篇热文 聚焦中国正发生的变化
发布日期:2015-08-11 16:28:38 来源:智谷趋势 作者:严九元 编辑:胡擎银

  近日,国际主流媒体刊发了三篇有关中国的报道,引发关注。这三篇文章是:

  8月1日《经济学人》的《如果人民币开始挑战美元》;8月3日纽约时报网站的《产业链大逆转,中国纱厂登陆美国;8月8日《纽约客》的《从在埃及卖情趣内衣的浙江商人看中国式全球化》。

  这三篇文章,几乎同时发表,其指向惊人相同,都和中国的全球化影响相关。

  中国近年呈现强势崛起态势,其动向对全球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三篇顶级媒体的深度分析,体现了外界对中国因素的观察和立场。

  某种程度上,三篇文章恰好反映了中国全球化影响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

  纽约时报《产业链大逆转,中国纱厂登陆美国》讲述中国劳动力成本飙升带来的变化,直指过去中国模式的核心——低成本优势。

  纽约客文章由中国读者非常熟悉的何伟撰写,反映中国正在发生的一个现实——资本和人员的全球输出,企业家海外投资飞速增加。

  下面对这三篇文章作一介绍。

  过去:人口红利

  先看看纽约时报的观察。在这篇《产业链大逆转,中国纱厂登陆美国》的报道中,作者写道:

  丨“中国杭州的一家巨型纺织厂科尔集团今年4月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兰开斯特县新建了棉纺厂。

  制造业工作岗位的不断减少,也促使兰开斯特县等地的人愿意从事工资更低的工作,从而让这些地方成了越来越有吸引力的生产基地。全球生产商也被吸引到了南卡罗来纳等通过了“工作权”立法的州。在这些州里,几乎没有工会组织。

  原本泾渭分明的高成本生产国和低成本生产国之间的界线开始模糊,上述纺织品领域的变化就是这一变化过程的一部分,10年前很少有人预料到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过去多年中,中国的工人工资、能源价格和物流成本不断增长,政府对棉花进口又开始实施新的配额制度,从而导致中国纺织品生产的利润越来越低。

  据波士顿咨询集团统计,中国依据生产力调整过的制造业工资在过去10年增加了两倍,从2004年的4.35美元/每小时增加到去年的大约12.47美元/每小时。中国不断上涨的生产成本正引起一些生产商向孟加拉国、印度和越南等低成本国转移。

  科尔董事长朱善庆来美国时讲到:‘科尔来美国的原因是优惠、土地、环境和工人。’”

  朱善庆的话正折射了当下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窘境,即当政策红利、人口红利、土地红利越来越少,传统的生产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正被削弱。

  现在:中国走出去

  而何伟在纽约客发表的《从在埃及卖情趣内衣的浙江商人看中国式全球化》则把焦点对准了在埃及卖情趣内衣的中国商人以及前往非洲开发投资的中国企业:

  丨“地处上埃及(Upper Egypt)核心地带的艾斯尤特市(Asyut)位于尼罗河拐弯处,河西岸有一所大学和一座火车站,人口约40万。中国移民在此开办了3家商店,向当地人销售情趣内衣。

  店主陈雅莹(音)和丈夫刘军(音)一同经营商店,在埃及,他们的名字分别是Kiki和John。夫妻两人都身材矮小。她24岁,看起来却像还在读书的小姑娘,戴着方框眼镜,松松地扎着马尾辫。

  中国商人极少猜测埃及顾客的生活情况,哪怕是那些时常见到的顾客。Kiki告诉我说,有的当地妇女一个月会来两三次,买走上百件睡衣和内裤。待我问起缘由,商家们通常会说这是因为埃及男人喜欢性感的女人,但公共场所对着装限制重重。

  埃及人结婚一般由新郎购买房产和家具,新娘买小件家电、厨具和衣物,其中也包括内衣。2009年以来,中国和埃及签订了一项贸易协议,进口服装变简单了,市场兴旺起来,内衣店在埃及各地表现不凡。

  除了中国商人敏锐的商业触觉外,何伟还敏锐地观察到,“我在埃及见到的这些中国人,没有谁对这个国家的变革表现出什么兴趣。他们经常谈起他们注意到的不足之处:人们缺乏职业道德,政府体系不够完备。但他们说起这些的口气和不少西方人并不相同。他们不沮丧,只是随遇而安地接受现状。对于埃及发生的革命,他们从不显得失望。这可不是说他们相信阿拉伯之春一定会走向成功,而是由于他们从一开始就对此不抱信心。”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