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中印关系
面对这样一个印度, 中国应当和印度确立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正是因为上述这些要素, 从亚洲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看, 对中国来说, 从长远来看, 中印关系是仅次于中美关系的一对最重要的关系。这表明, 中国要把与印度关系提高到中国国际关系的战略水平。如果在最大程度上搞好和印度的关系, 中国西边的陆地地缘政治甚至海洋地缘政治都会得到稳定。在最低程度上, 中国必须千方百计不把印度推向美国和日本。但如果和印度搞不好关系, 印度本身或者印度联合其他国家, 可以为中国制造无穷的麻烦。印度近年来和美国、日本靠近, 尽管有美国和日本的因素, 但也有中国因素的影响。作为邻国, 印度本来就对中国的崛起抱有戒心。而边界问题既没有稳定下来, 而且经常发生一些小冲突, 更引发和强化印度的对华民族主义, 尽管边界问题是中印两国互动的产物, 但责任并非完全在中国一边。
要处理好和印度的关系, 首先必须把印度提高到中国未来外交战略的高度。尽管现在印度并非那么强大, 也说不上强国, 但随着其现代化的进展, 印度具有很大的潜力成为大国。对这一点, 中国方面的认识并不很清楚。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关注的对象是美国, 领导层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美国。如果说对美国问题, 领导层自己抓, 那么印度问题并不在领导高层的议程里面。在政策操作层面, 中国的对印政策的主体是低层官僚(包括军方) 所为。很多对印政策都停留在战术领域, 和印度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反应性的特点, 也就是以牙还牙式的。这个特点非常清楚地表现在近年来最具有争议的边界问题上。在边界问题的互动上, 很难看到中国的战略意图。当然, 印度也没有。这种没有战略意图的日常互动稍不当心, 便会酿成国家间的大问题, 如果不是公开冲突的话。中国也必须加深对印度的认识。对印度的认识是对印度政策的基点。确切地说, 中国对印度的认识仍然非常肤浅。传统上, 中国对印度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文学艺术文化方面, 对其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外交战略等方面的了解甚少。因为高层领导把眼光放在美国, 中国的学术圈也把眼睛盯着美国, 没有多少人对印度感兴趣。在学术和政策圈内,研究美国有很大的利益, 而研究印度利益甚少。中国现在对印度发表意见最多的就是那些没有多少学术和经验知识背景的媒体工作者, 还有那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印度的情况也差不多, 政策圈和学术圈不了解中国, 发声的也是一些媒体人士和公共知识分子。因为两国都是如此,经常触发两国间毫无理性的“言语” 对峙, 往往表现为激进的民族主义声音。
随着印度的发展和中印两国之间各种问题的浮现, 中国对印度的认识必然要开始。这里不能讨论中国如何认识印度, 但有一点中国必须把握, 那就是, 和中国一样, 印度也是一个文明国家, 倾向于实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正如中国本身, 印度很难成为另外一个大国(美国或者日本) 的附属。近年来, 每当美国或者其他大国(例如日本) 访问印度或者和印度达成什么协议, 中国方面的主流声音必然是“阴谋”, 认为印度和这些国家做什么都是针对中国的。这种简单的思维一旦成为外交思维, 那么中国很难有正确的对印外交政策, 也很难确立有效的中印关系。和印度的关系要从最基本的做起, 最终才能提升到战略层面。
——摘自郑永年《通往大国之路——中国与世界秩序的重塑》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