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有如“过山车”般起伏不定。双方领导人虽有多次会晤,甚至两国元首实现了互访,但中美关系却并未能就此稳定下来,甚至还出现矛盾激化的现象。例如,10月27日,美国驱逐舰“拉森”号高调进入到南中国海岛礁巡航,中国军舰对其进行了跟踪与监视。两国关系发展何以会陷入此种困境,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中美战略互信严重缺乏,双方互动多限于功能性层面。战略互信缺失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传统安全领域,这一点可以从双方学者的认知方面窥见一斑。实际上,近年来,双方学者在论及南中国海争端、美国在亚洲的同盟体系等问题时,针锋相对之势便不可避免。例如,美方学者在谈及南中国海局势时会指出中方在南中国海地区,尤其是南沙岛礁建设问题上的“单边行为”破坏了地区和平与稳定,也会损害美国所极为重视的航行与飞越自由。
然而,中方学者却认为,美国在评估当前南中国海局势时存在“选择性取证”的问题,换言之,有着明显的“双重标准”。中国在南沙岛礁的建设是其主权范围内的正当、合法、合理之举,并且南中国海主权各声索方在其所控制的岛礁上进行建设早已有之,为什么美国此前对于这种行为视而不见,唯独对中国的岛礁建设倍加指责。
另外,对于美国学者所强调的“单边行为”,中国学者也完全不能同意。他们认为,中国是在自己主权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不存在干涉其他国家主权之嫌。真正意义上的“单边行为”应该是无视国际法、国际准则,悍然对另一主权国家进行侵略的行为,如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
中美学者对美国亚洲同盟体系的分歧很大
对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同盟体系,两国学者也有着很大分歧。
美国学者认为,美国在亚洲的同盟体系,尤其是美日、美韩同盟主要是针对朝鲜威胁。从历史上看,美国的亚洲同盟体系为该地区的稳定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再平衡战略之下,美国将会进一步强化在亚洲的存在,而构建广泛的同盟与伙伴关系网络是其应有之义。甚至有美国学者指出,近年来,东海局势相对平稳,而南中国海局势风起云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加强了对日本的条约义务,明确表示了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这对于缓和该地区局势发挥了重要功能。
但是,中方学者认为,美国的亚洲同盟体系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名义上是防范朝鲜的挑衅,实际上针对中国的色彩更加浓厚。不仅如此,美国的亚洲同盟战略涵盖范围极小,并且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对抗性性质,不能适应东北亚地区复杂、动态的地缘政治局势变化的需要。很大程度上来说,美国的同盟体系还造成并加剧了亚洲地区的紧张局势。美国的亚洲盟友借助于美国同盟条约义务的庇护与再平衡战略的鼓动,到处寻衅滋事,唯恐天下不乱之心态表露无遗。
尽管如此,两国学者都认为,中美在诸如气候变化、疾病防控、减贫防灾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然而,两国在这些功能性问题上的合作虽有助于双方加深理解,但对于化解在安全与战略问题上的疑虑仍显得过于薄弱。因而,中美之间的互信赤字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也成为制约两国关系深层次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是美国的霸权心态仍然难解,两国的国际战略存在矛盾与冲突。美国的霸权心态主要体现在其外交行为的唯我独尊与利益至上方面。例如,美国虽然强调国际制度、国际规范、国际法治的重要意义,但这种制度、规范、法治更多地是倾向于“他者”而言,对美国则不一定适用。奥巴马政府指责中国选择性地接受与履行国际规则,然而美国实际上一直在扮演这个角色,无论是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还是在海洋法公约问题上。
前不久,笔者在一次中美学术研讨会上听到美国学者振振有词地表示,在南中国海争端问题上,美国需要为维护国际规范身先士卒,需要为一些小国“伸张正义”,否则“礼崩乐坏”,离天下大乱之期不远矣。然而,这里所强调的国际规范主要指的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而美国却并非缔约国。即便如此,那也无妨,因为在美国学者眼中,美国虽未批准该条约,但美国的行为却是严格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