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补短板扩内需 “两新一重”齐发力
发布日期:2020-06-17 17:11:19 来源:中国网 作者:肖汉平 编辑:藤井树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和全球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为了应对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今年不仅强调要加大“六稳”工作力度,而且明确提出了“六保”任务。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两新一重”建设无疑形成巨大的有效投资规模,可以有效弥补内需不足,抵御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实现“六保”和“六稳”的政策目标。

  “两新一重”是推动经济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经济体量已经明显变大。加之,中国经济发展平衡的现实,任何单一的政策工具都难以实现增加有效投资和稳定经济的目标。此次,政府打出“两新一重”建设的组合拳,正是基于对中国经济现状总体判断的结果。虽然目前舆论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在“两新一重”中的“新基建”上,但老基建仍将起到扩内需、稳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而新基建更多起到调结构和做增量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与新基建不同,新型城镇化和老基建通常投资规模巨大,且投资回收期长,难以吸引足够的民间或社会资本参与,因此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来实施,在目前地方债务水平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大规模举债投资,容易引发债务风险。因此,在当前,只有充分发挥“两新一重”各自功能,扬长避短,协同推进,形成政策合力,方可实现稳经济、控风险和保民生的政策目标。

  新基建:调结构,促升级,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

  “新基建”是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是经济生产、居民生活、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进行数字化转型必需的基础设施,是新一轮“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入2020年,中央会议更是密集提到“新基建”。

  面对百年未有的世界变局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新基建”在我国肩负“稳增长”“调结构”和“助创新”的多重历史使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目标就是要通过建设新一代基础设施,加速新一代产业发展,大幅提升经济效率,并最终完成新一轮技术-产业-范式快速形成,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制高点,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

  新基建,关键在“新”。“新基建”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产物,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的基地。选择“新基建”作为投资突破方向之一,虽是应对危机的重大举措,但也无疑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规模,加速疫后经济恢复,同时也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可谓一举多得。在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以5G、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正加速在全国铺开。相信随着这些项目的展开和实施,无疑将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激化新一轮新技术产业投资“热潮”。新基建是必要的,但是量太小,不足以挑大梁,稳投资还需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老基建托底,稳定存量,新基建重点做边际增量,三者融合,方可达成目标。

  新型城镇化:补短板,保民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中小城市和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低,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公共服务不均等是目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短板”。初步估算,补齐这些短板至少能释放出超过2万亿元的投资潜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培育产业、增加就业。完善便民设施,让城市更宜业宜居。

  自2014年以来,新型城镇化建设一直是我国推动以人的城市化为目标的重要抓手,已经实施多年。新型城镇化价值在于其存在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提升空间。政府加大对县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一方面可以扩大内需,另一方面可以补齐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短板,提升县城公共服务能力、改善民生,提高县域城镇的人口吸引力,缓解大城市人口流入压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降低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差距,真正实现人的城市化的新型城镇化目标。与此同时,有利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因此,加大对新型城镇化的投资力度是一举多得的重要举措。

  重大工程:稳投资,托内需,助力经济平稳运行

  重大工程主要是指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具体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属于老基建。老基建一直是我国稳投资,托内需的重要手段。经过近十年建设发展,我国铁路、公路、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趋完善,但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仍然存在大的差别,存在巨大提升空间。短期内“新基建”还不能从规模上取代传统基建。从各地发布的重大项目规划来看,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绝对规模优势,新兴科技为代表的“新基建”开始发力,起到边际增量效果。如,目前上海的152个重大项目中有57个是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42个是科技项目;云南3.6万亿的“双十”重大工程中,“能通全通”和“互联互通”等交通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2万亿,在建1.6万亿项目基本都是铁路、机场建设等,新开工项目中新基建占比有所提高,5G网络全覆盖、智能电网、物联网项目有2100亿,占比超过10%。(肖汉平,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