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式”干部引热议!部分干部为何提前进入中年危机?
发布日期:2021-12-31 16:45:05 来源:人民论坛网(ID:rmltwz) 作者: 编辑:擎

  近段时间,不担当不作为的“躺平式”干部成为热议话题。有部分“躺平”的中年干部,年纪四十上下,正是年富力强,多因晋升无望,工作热情低迷,遇事左推右挡,坐等退休交岗。还有一些年龄不大的中青年基层干部,年富力强却“未老先衰”,倦怠感逐渐加剧,早早进入了“中年危机”,对待工作缺乏动力和热情,遇到任务躲着走,表现出无欲无求的“躺平”状态。

  一

  “躺平式干部”有几副面孔?

  有人将基层干部分为三种类型:积极进取型、老实守摊型、消极懈怠型。整体而言,基层干部结构为“橄榄型”,两头少,中间的老实守摊型多。其中,消极懈怠型的“躺平式干部”对基层工作的“副作用”最大。一些消极懈怠型干部不仅对自己不负责,对工作不认真,而且影响其他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还易成为单位矛盾激化的导火索。大体说来,“躺平式干部”有以下几类。

  ☞ 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落实工作要求时,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实则是只喊口号“唱空城”,工作上得过且过,满足于开会了事,贯彻落实没有下文。面对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西部地区某干部反复强调环保问题的重要性,提要求“口号响当当”,“反正该做的批示我批了,该开的会我也开了”,典型的不尚实干尚空谈、召开会议当落实。有的干部“表态”之后无“表现”,服务群众靠“表演”,面对群众诉求满口承诺,开的却是空头支票,害得群众空欢喜一场。“接待时热情无比,让人暖心,询问进度时总是顾左右而言他,让人寒心!”再比如,遇到某突发事件后,涉事部门和单位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表态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但往往是“火箭回应”后就没了下文,或者依然我行我素。这种“表面上办”,其实只是“做给你看”,目的是“赢得你赞”,至于实际成效,却是“稀松散漫”。

  ☞ 拈轻怕重“做样子”是“躺平式干部”的另一突出表现。一些党员领导干部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挑三拣四、讨价还价,甚至以各种理由推脱。比如,认为没有“实权”的部门是“清水衙门”,嫌弃偏远地区环境差,感觉干脏活累活“有失身份”,等等。有的干部长期坐在办公室以“遥控指挥”接“烫手山芋”,了解情况主要靠下属汇报、部署工作主要用电话通知、考评工作主要看下级报告,极容易导致工作安排脱离实际。还有的干部表示,自己单位一位领导对于有经济补贴的工作比较上心,对其他日常工作积极性比较低,经常做甩手掌柜。

  ☞ 还有一类干部的典型特征是“不喊号子不拉纤,撸起袖子一边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庸碌无为“混日子”。有群众反映,有的干部平常不言不语,有事一问三不知,见到工作“两手一摊”,碰到问题“两眼一黑”。有的干部年近退休,认为自己“船到码头车到站”,如东北某市直属机关老干部管理服务中心原主任在被调整到服务中心后,就自认为退居“二线岗位”不用继续努力,于是把心思全用到了诗词歌赋和游山玩水上,学习教育请假缺席,重要会议副职代劳,政策落实不闻不问,最终放松警惕滑向腐败深渊。

  ☞ 此外还有一类不批不干当“陀螺”的干部。西部地区某县委书记表示,办公桌上每天都有一尺多高各种各样的报批件,“满场都是带球的,就是没人愿意射门进球,全部推给一把手”。一些地方和部门无视群众诉求,以领导批示为风向标,主要领导重视的工作就快马加鞭狠抓落实,主要领导不怎么重视的工作就选择性忽视,乃至出现领导不批示就不干工作的问题。领导没有明确要求、没细化实施办法,干部就“不会干不愿干不敢干”。

  ☞ 基层干部群众表示,还有一类“不廉不勤,贪了也不干”的干部,更令人愤慨。如,西部某县住建局供排水管理科原总工程师柳某某从“不收钱不办事”,再到“办不办事都收钱”,收受160多名管理服务对象的礼金达140余万元。在谈及为何未办事也收钱时,柳某某却说:“我在那个位子上,别人总有事要来找我的。”这类干部还给自己找补:“没给办事,就不算权钱交易。”

  二

  部分干部为何选择“一躺到底”?

  追根溯源,部分基层干部“躺平”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类。

  一是晋升机制不畅通,到了年纪没提拔,升职无望干劲差,原地踏步等退休。对基层干部来说,职务晋升是最实际也最直接的激励手段,因此,一旦感觉到未来晋升无望,一些人就会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或者变得萎靡不振,不担责任,出工不出力;或者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不务正业干私活;甚至变成专门给领导找茬儿的“刺儿头”。

  二是正向激励不到位,退出机制不健全,手里捧着“铁饭碗”,干多干少都一样。一般情况下,只要不背负严厉的处分,基层干部基本不会被免职或开除。一些奉行“躺平”主义的干部认为,社会上对“躺平”有一定宽容度,自己就懒得怡然自得、心安理得。还有少数干部自我意识比较强,工作标准不高,满足于一般化,有利的抢着干,不利的绕着走,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三是部分干部素质低,干事创业能力差,无法适应新要求,破罐破摔要“躺平”。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习惯于下命令、被安排,缺乏工作主动性创造性,不能适应新环境、新挑战,无从下手,只知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可谓是能力不够强,只好套路凑。知识储备长年不更新,认知和见识停留在记忆中,遇事凭感觉,张嘴就露怯,暴露出部分基层干部业务素养欠缺,职业水平与岗位要求差距明显。“乡镇工作千头万绪,跟着套路走,工作不费脑。”个别乡镇干部把此类工作法运用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工作看起来“充实”,但举措是否到位、实效如何却不在考虑中。

  四是人员岗责不明确,鞭打快牛时常干,推诿塞责成习惯,能者多劳庸者闲。看着谁好用就一直用谁,看着谁放心就把工作都交给谁,有的领导习惯于把大事小事都分配给“能者”,以降低成本和风险。与“能者”相对应的“庸者”,则在遇到困难或者是比较麻烦的工作时就大吐苦水,向“能者”推诿工作,或者干脆就消极怠工。

  五是任务繁重压力大,形式主义还添乱,追责问责太泛滥,消极怠工保“平安”。比如,有些地方权限还未下放到基层,相关责任已经提前“安排”到位,让基层干部不敢担责。有基层干部说,只要有人顶在前头,这事就与我无关,谁也不愿当“接锅侠”,不如“躺平”,反而太平。

  

  如何力促基层干部担当作为?

  历史的契机、时代的重任,迫切需要干部队伍冲锋陷阵、能征善战。如何让“躺平式干部”躺不住,力促基层干部担当作为?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翟绍果教授在《国家治理》周刊撰文指出,担当作为必须以良好的能力素质为前提条件,以锐意进取的动机状态为基础支撑,以容错的制度环境为必要保障。只有为基层干部创设良好的能力提升条件、动机强化条件以及容错的制度环境条件,才能实现基层干部“能”担当作为、“想”担当作为和“敢”担当作为,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基层干部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更好地履职尽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

  ✔ 提升基层干部能力水平

  首先必须为基层干部赋“能”,为其建立完善的动态学习和培训机制,通过适应性的学习和培训,强化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担当作为的胜任力。在学习培训内容方面,重点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社会风险防控能力、运用法治方式工作的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持续政策学习的能力,提升工作方式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在学习形式上,强调基层干部学做结合,实地考察与课堂学习融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定期组织基层干部开班学习,以及到先进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交流。实施“精准”学习,补齐能力短板,在学习中锻造过硬本领,全方位提升基层干部担当作为能力;此外,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政策支持体系,有序推进基层干部高学历化,加大高学历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激励措施,有计划地选派县级以上机关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挂职,依托选调等形式为基层干部队伍选配年轻人员,优化人员年龄结构,提升基层干部队伍整体能力水平。

  ✔ 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强化基层干部动机激励

  就外在动机激励层面而言,要体现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导向,让担当作为的基层干部有“奔头”,最大限度激发其活力;同时探索建立退出机制,破除“大锅饭”思维和“铁饭碗”现象,打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弊病,让习惯于“只进不出”的“懒汉式”干部危机重重,让自以为端上“铁饭碗”的“躺平式”干部无处容身。要完善基层干部考评机制,提高群众评价在基层干部考评中的权重,因地制宜在基层推广实施“万人评议”“公述民评”“政务服务好差评”等模式,同时引入第三方评议,提高考评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强化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积极主动性。就内在动机而言,通过减少繁文缛节、为基层减负、建立合理且清晰的绩效目标、加大对基层干部的精神关怀力度、校准基层工资水平等途径,营造有利于培育基层干部公共服务动机的环境,强化其公共服务动机水平,激励基层干部竭诚为民众福祉奉献,提升其公共服务精神,使其受到对公共服务的崇高道德兴趣和内在道德感的驱动,促进基层干部真正从内心深处“想”担当作为。

  ✔ 建立健全基层干部容错机制

  必须明确容错内容,细化容错的情形、对象、范围、条件,划清失误与失职、敢为与乱为、为公与徇私的界限,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对待基层干部在干事创业中的失误和偏差。对在推进改革或创新工作方式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以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应不予问责或者免予问责。必须明确容错审察主体,各级基层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等,应负起容错的主体责任,把握容错界限,严格进行监督,对符合容错情形的基层干部应及时执行容错程序,及时澄清正名,营造担当干事容错的浓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担当作为的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为“能为、想为、敢为、勤为、善为”的基层干部保驾护航,有效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人民论坛新媒体综合整理,资料 | 《国家治理》周刊、《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