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重启教育改革议程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3-11-19 14:24:12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下,在我国经济学界,响起了一种“重启中国经济改革议程”的呼声。《读书》杂志2012年第12期曾刊登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的“重启改革议程”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吴先生直陈自己对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的分析结论:“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上。为了避免社会危机的发生,必须当机立断,痛下决心,重启改革议程,真实地、而非口头上推进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建立包容性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实现从威权发展模式到民主法治模式的转型。”[1]随后,《读书》杂志于2013年第2期开辟了“重启中国经济改革议程”的专题。多位学者通过推介吴敬琏和马国川撰写的《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一书,坦诚地交流了对“重启改革”的认识与思考。阅读这些文章,我们对“重启中国经济改革议程”的希望和渴求有着理解,对学者们所表达的观点有着认同。掩卷沉思,联想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和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鲜明强调的坚持改革、深化改革的执政理念,我们能更深切地认识“重启改革”对于中国现代化发展,对于全体国民的幸福具有何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处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自然会想到教育的改革。当经济学界发出重启经济改革议程之吁求时,教育学界是否也需要发出重启教育改革议程的呼唤呢?回首教育改革的历程,反思已然取得的成就和依然存在的问题,瞻望教育的未来发展,也许,重启教育改革议程不只是一种共时的回应,更是一种紧迫的需要。

  一、重启教育改革议程的时代要求与呼唤

  重启教育改革议程是一种时代的要求与呼唤,对此,我们可从如下三个方面予以认识:

  (一)重启教育改革议程,首先是对教育改革的拥护、肯定与坚持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中国教育的巨大进步与发展,得益于教育改革。30余年来,在改革开放总方针的引领下,中国的教育改革一路前行,跋山涉水、斩关夺隘。自1977年恢复高考,首开全国拨乱反正之先河始,教育改革之路便已拓开。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予以颁布,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以体制改革为重心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国家又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指引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推进着教育的全面改革和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又出台新的重大教育政策与法规。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它描绘了教育改革与发展新的蓝图,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导引着教育改革向着新的目标前行。正是通过一系列导引改革的政策实施,不断开拓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不断取得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成就。时至今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教育公平迈开了重大步伐。我国教育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也令世界瞩目。而巨大成就的取得,无疑源于改革,归功于改革。教育改革是教育的最大“红利”。这是30余年教育发展的最根本、最宝贵的经验。正是基于教育改革带来的强大正能量和积极影响,我们需要坚定改革信念,需要拥护改革和坚持改革。重启教育改革议程,首先是建立在对教育改革所持的肯定和拥护的态度上。

  (二)重启教育改革议程,是基于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严重问题及面临严峻挑战的认识

  30余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虽然成就斐然,但问题依然大量存在。有的问题十分突出和尖锐,严重影响到教育肌体的健康,影响到一代国民的成长,影响到民族的振兴与国家的兴旺。例如,在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依然如鲠在喉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多年来被教育界热议的“钱学森之问”,也还是一个未能让人释怀的疑问。提出和讨论这一问题,自然不是否认我们的教育为培养人才所作出的贡献,而是放眼世界认识我国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所存在的差距。在一个现代化、全球化不断向前推进的时代,对于任一国家的发展而言,有什么问题比人才问题更根本或核心?与这一问题密切关联的另一个堪称为我国“教育之痛”的问题是:在世界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领域中,一种被应试教育严重捆绑的现象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缓解。我们的基础教育如何赋予未来一代幸福成长的基础?如何由世界规模之大变为质量之高之强?这一问题依然是中国教育改革需要继续直面的问题。

  我国教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还顽强地表现在体制制约上。尽管教育体制改革已在行进,且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这一改革依然任重道远。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例,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中指陈的“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是对高等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应有活力”的弊端也依然还是弊端。有学者指出:“政府部门对于学校的超强控制,已成为妨碍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一个要害性问题”。[2]其具体表现也在“与时俱进”,翻新花样。我国现行的大大小小的学校,其行政化积习与倾向之严重,仍为社会所诟病。又如办学体制的改革,时至今日,我国的民办教育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在强大的公办教育面前,仍呈弱势群体之状。一种理想的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格局远未形成。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