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重启教育改革议程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3-11-19 14:24:12 来源: 作者: 编辑:

  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存在的问题还有多样,囿于篇幅,难以尽述。存在的问题既有常态的,也有非常态的。正视问题是改革的前提,解决问题需要改革的推进。正因为有一些关键的问题在30余年的改革中虽然一直成为改革的目标、内容与任务,但这些问题远未得到良好的解决或根治,为此,更大力度地推进改革甚或重启改革已属必要。

  (三)重启教育改革议程,是基于对既往改革的反思,从而排解对于改革的制约与障碍

  反思30余年的教育改革,既可认识改革产生的强大正能量,也需要认识改革中的多重阻力与障碍。教育改革虽然在行进,但人们对于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却有不同,对改革的态度迥然有别。一种颇为流行的认为改革已成共识的观点仔细想来是难以成立的。由于改革总是涉及利益的调整与分配,因而也总是难以避免地存在着利益的博弈与较量。在改革的过程中,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及种种习惯的力量总在对改革形成制约与影响。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有的改革起到了正向的作用,有的改革未见明显成效。上有改革政策,下有改革对策的现象在实践中并非鲜见。更有甚者,则是将教育改革视为一种贴标签的行为。在教育改革行进30余年的今天,教育领域内也存在一种对改革感到疲惫、有所松懈甚至产生着困惑与失望的心态。面对教育改革中的阻力与障碍,面对改革中一些似是而非的现象以及一些消极的心态,有必要正本清源、重振精神、重塑信心。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需要重启教育改革议程。

  二、重启教育改革议程:进一步明确目标与把握重心

  (一)重启教育改革议程,需要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的目标,坚持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3]2285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立的至上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显著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3]3468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4]14纵观三个十年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的表达,我们可以看出其所具有的相似性、一致性。共同特点是指向全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才数量与质量的提升。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定向,是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十七年”,尤其是“文革”时期“左”的教育目标与方针的拨乱反正,与此同时,它更体现出顺应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这一目标对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教育的发展时,强调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5]这是在新形势下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的一种更加综合、更加明晰、更加凝练的表达,为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重新指明了方向。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涵。它把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要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把人民对教育的满意与否作为考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标准,把人民对教育的美好追求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标。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然包含对美好教育的向往。美好的教育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好生活的基础,是使生活能够美好的支撑。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如果有着美好的教育,就可能会有美好的现在,才可能通向美好的未来。换言之,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美好的教育,这个国家真正美好的图景便难以绘就。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已被列为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这也充分彰显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开创中国改革开放新局面所具有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的教育改革,需要进一步明确目标,朝着人民满意的向度坚定而持续阔步地前行。

  (二)重启教育改革议程,需要更好地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心

  在继续明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之时,需要对如何改革作更深入的思考。

  教育改革总是针对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教育改革所针对的问题应该是人民感受比较强烈,并期待努力解决的问题。达成对教育的满意必然是与克服对教育的不满意状况相联系的。从人民满意和人民对美好教育的追求出发,现阶段教育改革需要重新关注的议题甚多,这里择其要者阐述如下: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