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繁荣背后的困扰
发布日期:2015-12-16 20:34:01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倪秀 编辑:胡擎银

  “我们是用小财政解决大教育问题。”四川省遂宁市教育局局长张永福一语道破该市的教育现状:经济欠发达,人口却不少,近380万常住人口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正日益增长。

  如何满足?遂宁市选择了走公民办教育多元发展的道路。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遂宁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成立的民办学校(教育机构)共计422所,总资产达34.2亿元;仅民办中小学校就有24所,学生人数33385人,占全市学生总数的11%。

  日前,中国教育报记者在当地采访发现,如此蓬勃发展的民办教育,遂宁仅仅用了8年时间就完成了规模扩张,而随之也带来了诸多学校发展和教育管理方面的难题。

  民办学校异军突起激活遂宁教育

  2006年,被称为遂宁民办教育驶入快车道的“元年”,标志就是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标准的安居育才中学开始招生。

  随后8年时间里,遂宁民办中小学如雨后春笋般争相破土而出:2007年遂州外国语小学招生;2010年,九年一贯制的射洪县子昂实验学校招生;2012年9月,射洪外国语学校、遂宁南山国际学校招生;2013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遂宁实验学校也入驻遂宁;2014年,蓬溪县外国语学校、卓同国际学校、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遂宁实验学校、遂宁东辰荣兴国际学校4所民办学校先后开学。

  遂宁民办学校如此集中并爆发式地涌现,是有源可溯的。

  “政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张永福介绍,遂宁市将民办教育作为全市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与公办教育同等对待,民办学校在土地、税费、水、电、气价格、招生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政策。“每年政府还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

  在遂宁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安居育才中学校长许安富看来,除了政府的好政策,市场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近两年,房地产等实业经济形势的变化,让更多的人愿意转向投资教育。”

  张永福为记者梳理了目前看似纷繁复杂的遂宁民办教育的格局。一边是本土培育起来的优质民办教育品牌,以射洪外国语学校和蓬溪外国语学校所属的“智慧教育”系列以及安居育才中学和卓同国际学校所属的“卓同教育”系列为代表;另一边,则是引进的市外优质资源,以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和绵阳南山、东辰等学校为代表。

  这些优质民办基础教育学校的兴起,给遂宁教育生态带来了诸多变化。一方面,生源大量外流的现象得到遏止,外地学生、优秀教师来遂学习和工作的人数逐年增加;另一方面,遂宁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跃升到了公共服务项目的首位,在四川全省则排到了第五名。

  遂宁教育被民办学校激活了。

  师资之困,成民办学校解不开的结

  “最怕开学和放假,因为很多老师可能就走了。”许安富说,学校刚起步的一两年,师资是最头疼的问题,很多老师会通过公招考试进公办学校,“在他们眼里,拿到编制才算端上了‘铁饭碗’。”

  智慧教育集团总学监张仕志深有同感,2008年,隶属于集团的遂州外国语小学招考老师,最初有128个老师报名,考试的时候却只有60人,“那个时候,社会对民办学校不了解,就连教育系统内部都不认可,民办学校很容易出现用人荒”。

  近几年,这一境况有了好转,很多人愿意去民办学校教书。变化源自遂宁市对民办学校的两项扶持政策:一是为帮助民办学校吸引外地名师,遂宁市政府对外地来遂民办学校的教师,给予“引进人才”的待遇;二是加大对民办学校教师专业培训力度,建立公办民办学校教师的合理流动机制,每年派部分公办学校的教师前往民办学校支教。

  然而,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公办民办教师交流,国家有相关政策,但却没有具体的指导性文件,到底如何交流,交流到什么程度,难以拿捏好这个度。”张永福说。

  以安居育才中学为例,2006年开始,该校陆陆续续有公办学校的支教教师,按规定,支教时长为3年,支教期满后教师可以自行选择离开或者继续留在民办学校。

  黄开富最终选择留在安居育才中学,曾经在公办学校工作21年的他,觉得民办学校能把自己的才华施展出来,“民办学校竞争大,教师要不断学习,才不会被淘汰,这有利于我的成长和发展”。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