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首届城市足球联赛(“苏超”)引发的全民玩梗现象,俨然超越赛事本身,成为践行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生动实践。所谓文化主体性特指对特定主体所属文化的自觉反思、认识和创造性的文化实践活动,表现为对文化传统的自觉创新实践,以促进文化范式、文化模式转换以及文化传统生长。
文化演进——
文化的本质,是对共同历史记忆、地理人文、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的承载和记录。在“苏超”玩梗式传播中,我们看到对历史记忆的创造性接续——“十三太保”可追溯至晚唐李克用及其勇武军团的民间演义,“散装江苏”的格局早在明代南直隶时期就有迹可循,网友则进一步借此来隐喻江苏十三市的历史渊源与关系;我们还看到对汉字构形的符号化演绎——常州因赛事连败被戏称为“吊州→巾州→丨州”,网友将汉字笔画消减与球队战绩关联,常州官方则顺势发起“为常州补笔画”活动,将网络形象危机转化为文旅推广乃至汉字教育契机。
类似的玩梗并非简单的网络狂欢,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深度挖掘。当网友以幽默段子化解地域隔阂,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传统智慧得以生动延续;当汉字笔画成为大家心领神会的梗,解构汉字就成了独属于中华文化的乐趣与默契。可以说,网友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转化,凝结的是玩梗背后的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主体性定义“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精神家园是什么样”的核心问题,为个体和群体提供明确的、具体的文化归属对象。植根于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精神内核的主体性,使得文化认同不仅仅是对外在符号的认同,更是对内在价值观和精神家园的深刻归属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会激发人们守护、发展自身文化的责任感与创造力。
文化认同并非完全被动接受。在认同过程中,不同群体、不同时代的实践会对主体性的具体内涵进行调适、丰富和发展。由此,既有文化主体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又有文化主体对文化传统的反思重构。让文化传统在辩证中生长、在创新中发展,是中华文化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主体性和生命力所在。
进一步看,敢于玩梗乃至自嘲,背后映射的是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则是文化认同的升华。由文化主体性生成的自觉意识,为文化自信提供思想烘托。主体性强调从中华文化自身出发看待和理解世界,从而建立起文化的自信、自立。文化自信为开放包容提供底气,让人民群众在开放中保持文化定力。文化自信也为交流互鉴提供动力,让人民群众在交流中增强辨别能力,并输出价值和精神。
技术革新——
文化的繁荣与技术的革新相辅相成。当唐伯虎、项羽等历史名人被AI“复活”出来为家乡球队“打call”,当孙悟空、水蜜桃等各地文旅特色被AI变成卡通形象代表在各地进行对决,当水蜜桃、盐水鸭等区域性代表美食因为AI而有了灵魂和思想……大量创意独特的原创短视频借助AI,助推“苏超”IP进一步破圈传播。这些AI短视频所承载的内容因为叠加了本土文化元素而更深入人心,也生动解答了“如何把握当下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的时代之问。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如何作用于文化演进的一个注解。技术革新与中华文化主体性之间存在动态互构、双向赋能的深刻关系——技术既为文化主体性注入新活力,又需以文化主体性为价值锚点。把握科技革命机遇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关键在于以中华文化的精神文明及价值内核驾驭技术工具,在数字时代实现“守正”与“创新”的统一。唯有深入探索传统文化基因与新兴技术载体深度融合的有效机制,中华文明才能具有更大的现代影响力、更广的人文辐射力。
人民主体——
“文化由谁建构、由谁发展,最终服务于谁”,是探讨文化建构主体性所指向的终极问题。“现实的人”作为文化实践的主体,从事着有目的、能动的文化生产和交往活动,在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产生文化意义上的主体意识,反映人们改造世界的主观意志和精神力量。中华文化主体性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血脉相连、互塑共生的深刻关系——人民群众既是文化主体性的创造者与承载者,又是其生命力的检验者与发展推动者。这种关系可概括为:根系于民、活化于民、创新于民、造福于民。
在“苏超”玩梗式传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由群众主导、官方积极回应互动的良性对话模式,充分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特别是,“玩梗—接梗—造势—转化”的链条,让民众完成从文化受众到创造主体的转变。这是对群众智慧的尊重与引导,也是文化传承发展规律在社会实践中的深刻映照,充分印证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唯物史观。
归根结底,文化发展要服务于人自身的发展与幸福生活的创造。与物质生产不同,文化作为特定的精神生产形式,更加依赖于个性化、精神性的创造冲动,更能彰显民众从事文化实践的主体能力和主观意志。要构建更多有利于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新创造实践的广阔舞台,进而持续释放全民族的创造活力,凝聚起推动历史进步的磅礴力量。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