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门到取药,没排队,还有人陪!”在南通市第一老年病医院做完检查后,81岁的王爷爷连连感叹。这位独居老人曾因怕排队、迷路,总拖延检查,如今医院“零等待”服务让他放下顾虑;在无锡市第二老年病医院“无陪护”病房,护理员正为术后卧床的许阿公梳洗、翻身,专业细致的陪护让子女们放了心;而南京的洪阿姨更不用愁,医院志愿者陪她看完门诊,连中药都直接寄到了家……这些温暖片段背后,是全省老年病医院建设迈出的坚实脚步。
江苏省卫健委老年健康处副处长姜晓健介绍,近年来,江苏把老年医院作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重点,推动各地通过新建、转型和挂牌等形式加快老年医院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二级及以上老年医院91家,实现所有设区市和人口超过50万的县(市、涉农区)全覆盖。
多科协同,为复杂病症定制“综合处方”
“高龄、多病共存、营养不良、多重用药、身体功能衰退……”这些关键词呈现出老年患者复杂的身体画像。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老年患者的医疗需求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单一的专科诊疗模式已难以满足老年患者的就诊需求。
“就像儿童看病有儿童医院一样,老人看病也要有专门的医院。”常州市老年病医院院长张艳表示,一方面是从老人医疗需求的特殊性出发,老人器官功能的衰退造成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所以在用药上需个体化指导。另一方面,多病共存是老年患者的共性,普通科室的单一诊疗模式难以满足需求。
针对这一问题,去年年底,无锡市惠山区第二人民医院以此前的老年医学科为基础增挂老年病医院(即无锡市第二老年病医院)。由从前的老年人需要奔波多科室,变为多学科专家团队主动来到老年人身边,医院以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为方向,整合康复、慢病、护理、营养、药学等多学科资源,致力于为65岁以上老年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服务范围从单一科室,扩展至全院资源协同的综合性平台,注重老年患者全周期照护、系统性诊疗。
李女士的母亲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是无锡市第二老年病医院记忆门诊的常客。针对其病情,医院没有简单开药方,而是在多学科专家会诊的基础上,为她制定了“三位一体”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涉及认知训练、音乐疗法、个性化营养方案等内容的非药物治疗,以及定期开展照护技能培训、建立居家安全清单。经过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努力,3个月后,张奶奶的认知评分提升23%。
这种“团队作战”的模式,在我省老年病医院已成常态。南通市第一老年病医院党委书记陆小鹏介绍,作为省内首家地市级三级老年病专科医院,医院早在2019年就打破学科壁垒,针对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衰弱综合征等病症,组建由临床医生、药师、康复师等组成的团队,每周开展联合查房。去年收治的一位89岁老人,同时患有慢阻肺、糖尿病和轻度认知障碍,团队不仅调整了可能冲突的用药,还设计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案,使得老人各方面身体机能都有了综合改善。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老年医院则让“中医”“西医”形成合力。老年内科可用玉液汤调理糖尿病老人口干症状,外科能够以“徐氏外科医术”治疗压疮,连针灸科都参与会诊——有位患带状疱疹的老人疼到失眠,西医止痛的同时,中医在她后背扎针,当晚就安稳睡了6小时。医院还规定:所有65岁以上有共病或80岁以上门诊患者,必须完成老年医学评估。此外,中医专家还会定期巡诊各病区,确保诊疗方案“中西医结合、标本兼顾”。
优化流程,让每个细节都“更懂老人”
“以前即使身体不舒服,也怕来医院。现在有人帮、机器也好用,一个人来也不慌了。”78岁的赵爷爷患有高血压和轻度关节炎,子女在外地工作,独自就医是他以前最犯愁的事。上周去无锡市第二老年病医院做检查,医保卡刚刷出年龄,工作人员就对他说:“赵爷爷,您不用排队,我们带您走绿色通道。”
柔和的灯光、舒适的座椅、贴心的提示牌……这样的“适老细节”,在无锡市第二老年病医院随处可见。医院将“助老畅诊”服务由80岁拓宽至70岁,全面实施70岁以上老年人优先服务;医院还专门成立门急诊惠老服务保障方案,以此提升医护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另外,医院通过“一站式服务中心”整合挂号、缴费、医保结算等多项服务,老年患者平均等待时间缩短至15分钟。
南通市第一老年病医院则在门诊一楼大厅显著位置设立老年人就诊服务接待处,推出“银龄专享一站通办”老年就诊服务窗口,给80岁以上老人开通了“零等待”服务:80岁以上老年人只需按照预约就诊时间来到医院,即可在专人引导下取号报到,并在就近的专用休息区等候,挂号、就诊、检验、检查、取药等,只要患者信息一报到,就立刻置顶,并有专窗服务,无需等待,连敬老专线“80886688”都能预约床位。就诊当天还能叫医院安排车辆接送——真正实现从家门口到诊室,一路都有人管。
此外,医院还改造优化了自助服务机界面,采用大字体、图像化、高对比度显示,简化操作流程,增加提示功能,方便老年人使用。同时,利用医保刷脸支付功能,帮助老年人轻松解决因未携带医保卡或未绑定领取医保码造成的不便。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老年医院也把“方便”做到了细节里。志愿者在“一站式服务岗”随时待命,帮老人操作手机挂号;连中药都能邮寄,有位住得远的老人告诉记者:“以前来回拿药要半天,现在在家等快递就行。”
这些服务并非一家医院的独创——按照《江苏省老年病医院基本标准(试行)》,“适老化服务”已成为硬性要求。“如今,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医院的现代化、规模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与人性化、精细化进行平衡。”江苏省医院协会会长鲁翔表示,优化就医流程并非简单地增设几个窗口、调整几处标识,而是要以老年患者的视角重新审视就医的每一个环节。只有将这些细节做到极致,才能真正让医院成为老年人安心就医的港湾,实现医疗服务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医养“接力”,让健康守护延伸到家门口
“不用折腾去医院,护士上门就换好了胃管。”想起周奶奶的经历,堰桥老年公寓的护理员至今觉得暖心。当时周奶奶的胃管到期,家属担心来回奔波加重病情,无锡市第二老年病医院的护士接到求助后,带着器械上门操作,还手把手教护理员日常照护知识。而这正是医院“医养结合”服务的日常——让医疗资源跟着老人的需求走。
在江苏,老年健康服务早已跳出“医院围墙”。无锡市第二老年病医院与5家养老机构、5家居家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医养联合体成员单位的老人们提供医疗档案建立、巡诊医疗、健康管理、保健咨询、预约就诊等服务,建立双向转诊、急诊急救等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南通市第一老年病医院与阳光养老公司、安体护理院、市北护理院、银城康养护理院等医养结合联合体单位签订协议,在联盟内常态化组织老年医疗健康继续教育项目,支持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到医疗机构进修、培训;南京市中西医结合老年医院则同辖区16家养老机构的护理院组建“1+16”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将中西医结合医疗资源辐射周边地区。在医养结合建设基础上,定期安排专家巡诊,先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医养结合巡诊,并建立了老年患者“健康档案”。
建立以老年病医院为核心,基层医疗机构为纽带至家庭的分级服务体系,也是推进老年医院建设的重要任务。如,常州市老年病医院联动全市4个二级老年病医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的老年医学科,并发挥常州市老年健康服务指导中心职能,组建了涵盖44家医疗机构的市医养结合联盟。
“老年病医院作为核心,发挥着技术引领和医疗支持的关键作用,要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双向转诊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老年疾病的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姜晓健表示,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纽带作用,加强与社区居民的联系,定期开展健康宣教、健康筛查等活动,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江苏老年病医院的建设进程,始终精准回应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91家二级及以上老年病医院实现覆盖,绝非简单的数字叠加,更是“老年友好”理念的落地。未来,随着服务不断细化,这些医院将继续成为老人身边的“健康港湾”,让银发岁月在有尊严、有温度的呵护中,更添安心与从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 安莹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