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地球之肾”的浙江智慧
发布日期:2025-07-31 07:17:48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 编辑:擎

  浙江在线7月31日讯(记者 叶怡霖 来逸晨 甘凌峰)夏日清晨,杭州西溪湿地,葱蔚洇润。白鹭和灰鹭栖息枝头,船工周忠伟的摇橹船一过,十几只野鸭四处散开。他随口提起,去年又看到了东方白鹳,“最近这些年几乎年年来,特意来拍鸟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不少老外呢。”

  来自世界的注视,并不仅仅定格在鸟友的“长枪短炮”间——当地时间7月24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杭州、温州两市政府的代表郑重地从《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手中接过“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证书。

  证书顶端渐变蓝绿的底色上,两道白色波纹象征着生命之水的律动。这份以水为媒的国际约定,凝聚着172个缔约国的共同承诺——保护地球上十分重要但却在快速消失的生态系统:湿地。

  由公约认证的“国际湿地城市”,是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旨在应对全球城市化进程中湿地退化危机,表彰在湿地保护与城市和谐共生方面成就卓越的城市。在此次新认证的31个城市中,我国占9座,浙江独占两席,是全国唯一一次性有2座城市入选的省份。

  双城并蒂的生态奇缘,究竟藏着怎样的“浙江密码”?我们循着西溪的芦、瓯江的浪,走进这片人与湿地双向奔赴的绿意。

  这不是简单的湿地面积竞赛

  跨湖桥遗址那艘迄今发现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独木舟,见证了8000年前这片土地上人与湿地的第一次相遇。如今,这里多了一块“国际湿地城市”的金字招牌,向世界诠释着新时代的人与自然相处之道。

  这块生态勋章,绝非轻易可得。自2017年《湿地公约》设立该称号以来,全球仅74座城市获此殊荣,堪称生态文明建设的“奥斯卡奖”。在严苛的评估体系下,参选城市需要通过五大类16项指标的层层考核——从自然禀赋到管理制度,从科普教育到可持续利用,每一个环节都有极高的准入门槛。

  “这不是简单的湿地面积竞赛。”国家林草局华东调查规划院专家钱逸凡强调,“‘国际湿地城市’考察的是城市和湿地高质量保护发展水平。”评审标准既看重硬实力:湿地率必须达到内陆山区城市的4%、滨海城市10%的基准线;更考核软实力——是否有完善的保护立法?有没有创新的保护修复经验?能否让湿地惠及民生?

  在这套严密的评估体系面前,杭州和温州以“教科书”级别的答卷双双夺魁:前者在数字经济高地守护着千年湿地文脉,后者让海洋湿地释放出惊人碳汇价值。这种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浙江智慧”,正是国际评审最看重的核心竞争力。

  拿资源本底这项来说,温州湿地率16.76%,杭州湿地率8%,两者都远高于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门槛”。特别是温州,湿地面积达22.33万公顷,居全省前列。其中,海洋湿地占了70%以上,滨海的南麂岛和红树林是重要加分项。

  现在的南麂岛,蓝天碧海,贝壳听涛。“看似平静的海岛,底下实则暗流涌动。”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研究所所长陈万东告诉记者,“浙闽沿岸流”与“台湾暖流”冷暖交融,大量营养物质汇聚,使其成为海洋生物的乐园。南麂岛贝藻资源丰富,约占全国贝藻类种数的20%,不仅有着“海上神农架”的盛誉,还入选了国际重要湿地。浪涛拍打着南麂岛礁石,陈万东的团队正在海底“数星星”——他们新发现的7种藻类,让这个“海上神农架”的物种纪录再度刷新。潮间带上,观鸟爱好者李明富架起长焦镜头,惊喜地捕捉到全球极危物种“中华凤头燕鸥”:“它们选择把这里当家,就是最好的生态认证!”

  秉承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的杭州,也在努力答好这道题。杭州1200多万常住人口,与8%的湿地共存,需要特别的智慧。

  “之前,国内外提到湿地保护,第一个想到的是少有人类生活的自然保护区,而杭州创新提出‘湿地公园’概念,寻找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平衡点。”杭州市林业水利局相关负责人提到,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2005年建成并开园,是我国湿地保护的一个全新起点。

  “西溪湿地的定位更重野趣与天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以保护要因地制宜。”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党工委委员、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想说,“近些年,西溪湿地核心区域的水质已稳定在Ⅱ类。”更优的水质带来更佳的生态:截至2024年底,西溪湿地共记录维管束植物971种,昆虫918种,鸟类224种,与2005年开园时相比分别增加了750种、441种、155种。

  西溪湿地的魅力并不仅在公园内。它探索形成了“以城市公园等生态设施为导向”发展的“西溪模式”:以湿地公园为“玉”,以湿地周边区域的开发和保护为“金”,通过“赋金于玉”实现“金玉成碧”,带动湿地公园“金镶玉”组团发展;统筹了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推动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湿地公园之外,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浙江大学、西湖大学、阿里巴巴总部等高校、企业和产业园区落户周边,成为吸引人才和资金的“聚宝盆”。

  寻找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最优解”

  为了找到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最优解”,浙江走了20多年的漫漫长路。

  每年有多少人来西湖游玩?答案是超2000万人次。这可能是国内人流量最为密集的湖泊型湿地,但即便承载了如此频繁的人类活动,西湖的水质与生态仍常年保持稳定,甚至越来越好。

  2010年,当杭州在西湖底种下第一株水草时,或许并未想到,这抹摇曳的绿意最终成长为一把解开城市发展理念的金钥匙。站在今日西湖岸边俯身望去,阳光穿过清澈湖水,照见31.7万平方米“水下森林”的生态奇迹——苦草、狐尾藻如同水中净化器,让西湖水平均透明度达到1.30米(平均水深2.27米),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水深清晰可见。

  在杭州,西湖、西溪、大运河综合保护工程让湿地水域恢复生机,铜鉴湖、阳陂湖等古湿地重焕新颜……20多年来,杭州处处可见“湿地与城市共生”理念的生动实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施行之前,杭州就出台了湿地保护地方条例《杭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对占杭州湿地面积96.23%的一般湿地进行了细致的保护规定,并对纳入湿地保护范围的121万亩湿地给予每年每亩20元的生态补偿。

  如果说保护湿地的自觉已经渗入杭州的城市文化肌理,那么在温州的海岸边,湿地保护则有了一本明晰的经济账:苍南渔民林上刘最初反对种植的红树林,如今让他的蛏子、牡蛎收益翻了一番。他舀起一网兜肥美的贝壳说:“去年卖出的‘红树林蛏子’价格比普通品种高3成。”不仅如此,穿梭于红树林间的养殖户还自发成立生态合作社,用相机记录招潮蟹与白鹭共舞的画面,这些影像成了海鲜直播间最引人注目的“生态商标”。

  合理规划保护和开发空间,让南麂岛上居民受益匪浅。南麂岛实行三级分区保护管理,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当地渔民做好生态文章,养起了仿野生大黄鱼,让鱼的生长过程始终处于流动、洁净的海水中,品质极佳,甚至“游”上了G20杭州峰会等国际性盛会的餐桌。目前年产值达3.5亿元,解决了全岛95%常住居民的就业问题,户均年收入超20万元,较2005年增长近9倍。

  湿地保护的更深层变化,还发生在浙江人的日常生活里。今年以来,中国湿地博物馆每个月都要举行七八场与湿地相关的科普活动,且场场爆满。“现在再提起湿地,大家不再只会想起西溪湿地,还有青山湖、湘湖、千岛湖……大家对湿地的认知更深了。”博物馆工作人员俞静漪说。

  踏上新一轮生态赶考的起点

  从戴上“国际湿地城市”桂冠那一刻开始,浙江的湿地保护就踏上了新一轮生态赶考的起点。《湿地公约》设立的6年复检机制,就像一把生态标尺,时刻丈量着这片土地上湿地保护的成色。

  “浙江90%的城市依水而建,11个设区市全部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把浙江的湿地保护好、管理好,数字化是一条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

  7月的西溪湿地,骄阳似火,数十名鸟友任凭汗珠横淌,屏息凝神,将镜头对准50米外芦苇丛旁的一片芡实叶。没过多久,刚破壳的小水雉颤颤巍巍地抖动着绒毛,探出脑袋,一只、两只……

  同时记录下这一刻的,还有莲花滩上的6套生态监测设备。水稚育雏过程被全程记录,并实时传送回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的大屏之上。“视频里拍到的鸟类,都能用AI技术识别具体种类。”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数据资源科负责人余卉说,通过声纹设备和视频设备,辅以AI技术,可以及时监控鸟类分布情况,“过去每个点位都要靠人工巡查,现在一个大屏就能调度全园。”

  作为全国首个国际重要湿地数字化项目试点,去年3月上线试运行的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通过分布在全域的36套智能感知设备全天候追踪水质、土壤、大气和生物活动,无人机每月两次全域扫描捕捉生态细节,AI算法综合评估湿地健康,高光谱设备监测水质解译准确率达85%以上……数据、算法、技术被有效结合起来,为湿地治理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数字化管理的背后,技术支撑尤为重要。在省林业局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一份名单:生命科学、环境工程、遥感监测……来自国内多个高校、研究所不同学术方向的十几位专家学者,共同组成了浙江省湿地智慧监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今年3月,该实验室正式获批成立,由杭州师范大学牵头,联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合作共建。

  污染、萎缩退化、功能下降,是当今湿地面临的三大共性威胁。“我们正在研发的数字化系统,就像一个随时在线的湿地医生,针对湿地出具‘体检报告’,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联动专家和机器人给湿地‘治病’。”浙江省湿地智慧监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胡潭高表示,他们的目标,是进行湿地资源的高水平保护创新,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更多的规划已描摹在蓝图之上:目前,宁波、嘉兴正在积极谋划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未来浙江将进一步建立健全部门协作机制,落实总量管控、分级管理要求,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持续提升湿地保护水平,促进湿地保护的国际交流。

  “桂冠”加身,绿意更浓。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