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征战改变古希腊美德观
古希腊的城邦规模很小,大概几千个人。其中,成年人的数量大概像我们中等大学人数那么多。这其中包括一些只管自己吃饱的公民,也有一些公民积极参加集体事务。那么这些积极的人大概也就几百人,很像一个大家族。一个人在这样的政治共同体生活时,他本人的言行,他的主张和宣传,以及他在战场上和其他事务中的表现,都能够影响和塑造共同体。但是到了希腊文化的全盛时期,罗马人占领波斯,将欧亚大陆打通。整个的西方,包括现在的阿拉伯世界成为一大片。在一个巨大的帝国中,一个个别公民所想所做对政治体不会有什么影响。由此,当时人们的伦理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人在反思伦理的过程中,不是在面对生活在一起的共同体,而是一个茫茫的世界。这个世界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帝国,巨大的人类共同体,谁都不认识谁,谁的行动都不可能改变谁。
在希腊的全盛时期,一个人在寻求自身的意义,灵魂的安顿时,不太需要诉诸上帝的力量。虽然希腊人都信神,而且还信几百个神,但与我们现在信仰神明完全不同。希腊时期已经为基督教的兴起做好了相当充分的准备。
尼采批评基督教是奴隶的道德
基督教兴起之后,很多观念直到现在仍然影响深远。一个是在上帝面前平等的观念。平等观念是现代世界中极为重要的一面。在这里需要补充一点,基督教所说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只是指人们心灵的平等,并没有强烈地改变世界结构的愿望。直到16世纪路德新教改革,路德一直提倡和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在世俗生活中也要追随或者服从民主。
基督教引入了这样的一种信仰之后,美德方面的伦理观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与古希腊所弘扬的勇敢、气宇轩昂完全逆反,基督教最重要的品质是谦卑。基督教更重视的是人与上帝的关系,而不是人之间的关系。而正是因为这一点,尼采强烈地反对基督教,将基督教称作"奴隶的道德"。按照尼采的说法,基督教通过奴隶的道德来压制人身上辉煌的东西,使底层本来不值一提的人的品质对希腊人做了一种报复。
基督教大概在5世纪左右征服了整个西方世界,西方进入了基督教时代。我所指的基督教时代是在能想象的范围内,没有一个人不是真正地信仰上帝和基督教。基督教时代一直延续了大概10个世纪。
后现代观念其实沿袭文艺复兴
14、15世纪,西方进入人文主义的复兴和文艺复兴,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这样的人物登上历史的舞台。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这些人都是天然的基督徒。但他们的著作中又会有着无神论者的思想。15、16世纪是西方精神世界的重要转折时代:一方面与中世纪的传统完全连接,另一方面又开启近代,非常有意思。人文主义是一个很复杂的词,我们当今的道德观念、美德观念、伦理观念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人文主义。所谓的后现代以及对启蒙运动的逆转,还不如说是人文主义的逆转。与我们今天联系最紧密的观念,都可以追溯到15世纪、16世纪人文主义关于个人的觉醒。
莎士比亚开创个性描写先河
把自己看成个人这个观念对我们现代人来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15、16世纪之前情况正好相反。例如,在希腊城邦时代个人英雄主义相当旺盛,但一个人在联想自己美德时,仍然要放置在城邦的整体环境中,做任何事都与城邦联系在一起。当时把一个人流放到城邦之外是除死刑外最严厉的惩罚;一个人离开了城邦就失去了整个的伦理背景。到了希腊化时代,个人原则已经出现。但那时的个人是与整个宇宙、上帝、唯一的神联系在一起的。而15、16世纪后,个人就逐渐变成了一个可以触摸、可感受的真正个体。欧洲人大概15、16世纪时开始有了名字,欧洲为了现代化的管理,要上户口,君主下命令必须给人起名字。有了名字后,个人意识逐渐增强。
更有分量的例子是现代文学的兴起。莎士比亚的戏剧与古希腊的戏剧重要的区别,古希腊的戏剧是没有个性的。古希腊戏剧中描写了很多个人,但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都是“类型”。这些角色经历了命运和悲剧,主题几乎都是个人与命运之间的对抗。莎士比亚不同,他笔下的人物有着丰富的个性和多方面的品质。莎士比亚之后,我们所熟悉的小说中都非常着重对性格的描述和刻画。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