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被视为贫穷国家在二战之后创造的“民主奇迹”。这种“民主奇迹”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1947年之后的尼赫鲁时期印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程度都还比较低,选民政治动员程度也比较低,这就使得印度多样化的社会结构并未充分政治化;二是印度的政治制度是典型的向心型民主政体,系中央集权化的准联邦制、选举上的简单多数决定制和政府形式上的议会制的组合,这些都是提供向心激励的制度安排,有利强化国家能力。20世纪70、80年代后,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导致了印度选民政治分裂的强化,政治暴力呈现上升趋势,给民主稳定性带来压力。但印度向心型民主政体仍然在起作用,从而保持了印度民主的相对稳定。
借助四个篇章的案例研究,我们发现:如果一个民主国家符合两个条件:一是选民政治分裂程度高,二是离心型政治制度安排,那么该国民主政体就倾向于崩溃。找到了民主崩溃的内在制度原因,那么克服民主失败,具体一点说,就是如何降低选民政治分裂和避免离心型民主政体,该书给出了富有洞察力的政治建议。
首先,关于如何降低选民政治分裂,该书作者提供了四条政治原则与政策建议(原书第474页):
“第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长期当中会降低选民政治分裂程度,但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过程则可能提高选民政治分裂的程度。因此,长期当中发展经济和加速现代化程度是重要的政策,短期当中则须正视现代化可能会带来的政治压力。
第二,降低不平等程度是降低选民政治分裂的重要政策,这包括降低两个方面的不平等:一是降低公民个体意义上的不平等,二是降低不同类型的选民群体获取政治权力、经济资源和社会价值上的‘种类不平等’。
第三,在巩固国家统一和强调民族整合的同时,尊重不同族群、宗教、语言和地域选民群体在文化上的差异性,包容其多样性。
第四,在高度分裂的社会中,快速扩大政治参与和过度强化政治竞争会给民主政体的稳定性带来很大的风险,而在政治上平衡好政治精英与大众参与的关系则对民主稳定性较为有利。”
其次,关于如何避免离心型民主政体,作者提供了五条政治原则和政策建议(原书第480页):
“第一,民主的宪法设计和制度安排要充分兼顾到分权与集权的平衡、参与和效能的平衡,不能塑造有效国家能力的宪法设计和制度安排通常都缺乏维持民主政体自身所需的手段。
第二,成功的宪法设计和制度安排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必须考虑并适应本国的社会结构和选民政治分裂的类型与真实情形,宪法和制度必须在真实的世界里能够运转。
第三,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要注意适度强化中央集权。特别是对于那些存在地区与族群分裂的国家,更要强化中央政府维持国家统一的政府能力和政治权力,要尽量避免高度分权的地区主义安排。
第四,在选举制度上,多数决定制和具有多数决定制特征的混合选举制度往往是更优的选择,要尽量避免纯粹的比例代表制。
第五,在政府形式上,议会制往往是更优的选择,要防止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政治对抗,要谨慎地对待总统制和半总统制。”
对于上述两个层次九个政治原则与政策建议,我以为对于复杂多样的民主失败的转型国家来说,其理论意义未必都条条切中肯綮,但它们对于我们防范民主失败,则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实践性内涵。
三、从政治学研究到民主法治理论
《民主崩溃的政治学》诚如其书名所标明的,属于一种规范的政治学研究,从现代社会科学的学科分殊来说,则是一部狭义的比较政治学著作。还记得两年前我作为评议导师参加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作者的博士论文答辩,对他的这篇优秀的博士论文提出了更高的期望。那就是,对于民主失败的研究,要超越狭义的政治学学科藩篱,应该扩展到民主法治的综合领域,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来审视民主体制的稳定性与民主失败的问题。在我看来,民主问题是一个政治学与法学交汇的问题,除了政治学、比较政治学,还需要法学、宪法学的综合研究,具体一点说,就是要重视法治与民主、宪制与民主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例如,作为该书一个重要逻辑环节的离心型民主政体,就涉及到宪法设计的问题,甚至还需要通过使用宪法工程学(constitutional engineering)的概念,阐明宪法设计与政治制度的逻辑关系,例如公民参与与政府效能、分权与集权之间的平衡,等等,这些法治与民主、宪制与民主的关系,关涉转型国家民主成败的关键。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