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日两国百姓处世“基调”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5-02-28 14:10:03 来源:共识网 作者:张志恒 编辑:袁啸天

   日本对我来讲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一生看过不少有关介绍日本的文章和书籍,但真正接触日本有两段经历,一是有一个相交很浅同时又相互联系了二十多年的日本朋友;二是前不久到日本去旅游了几天。中日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地理、历史和政治关系,这里从普通百姓的角度谈对日本的感受。

  二十多年前,在列车上无意认识了一个日本快毕业的大学生高田,我不会外语,他会一点中文,他讲想去兰州旅游,我就留给他了一个地址,开始了我们的往来。他的中文水平只是初级的,除去一点日常会话之外不可能进行深入交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能认识日本人,也是一个从实际上了解日本的窗口。我们年龄差别较大,彼此没有任何实际利益联系,尤其存在语言障碍,但能二十余年保持联系,其原因何在呢?应该是彼此之间的“守信”。他第一次来兰州,列车晚点好几个小时,我依然按承诺去车站接了他(当然也和我住离车站不远有关)。我们交往时,彼此没有什么过头的许诺,该是谁付钱谁付,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维系了我们的相互通信不断。

  当初我们认识时还没有互联网,多是写信,下面摘录几段,现在来看,也挺有意思。

  *我以前有几个中国朋友,但是我最近跟他们没有联系,我告诉我去中国,他们就说请拿来照相机,放音机,一次昆明朋友说请拿来摩托车。我不理解中国人的思考回路,为什么只考虑利用外国朋友。

  *在中国国内中国人对我来说非常危险(对不起,我不能想起来正合适的词),日本人当担保人只是为自己的小孙子,我们连当亲戚的担保人也都不愿意,所以当朋友的担保人的是(事)基本上日本人没有想到。我想一旦出国在日本的中国人比较安全了。但是不一定,一个在名古屋的中国人知道我去中国,他要求我为他带录像机去中国,因为中国人不能拿去录像机。我不愿意做麻烦的事。我们用钱解决大部分的事。我们认为添麻烦朋友是不好的。当然我们也帮助朋友,但是中国人要求的帮助超过日本人的常识。

  *兰州到上海的飞机上,坐在我的旁边的中国人高兴地问我几个问题,“你的工资是多少?”“你有没有女朋友?”“你爸爸做什么工作?”对第一次碰到的人中国人为什么问这样的问题,我不能理解。在日本这样的话题只是特别关系很好的人之间,我想欧美洲也差不多,对你们来说这样的问题是问候差不多吗?如果对方的爸爸在厕所工作的话,他大概不愿意回答,所以我不打算回答这样的问题。我认为这样的事直接不问也说话自然地知道了,你觉得怎么样?我跟关系不亲密的人不愿意说自己的事,中国人特别喜欢说钱的话……

  *我毕业小学以前,我的工作是玩,进去初中到考上大学,我只关心上升成绩,在日本没有学历没有前途,人家表面上说:“以后最重要的是人格”,我想这是假话,谁都想做工资高,地位高的工作。像日本在自由国家没有办法,量量人间价值的办法只是哪个人毕业什么样的学校。除了中央领导人的孙子以外,一般的老百姓要参加获得学历的竞争,这个竞争近年越来越厉害。

  从这些信中,可以感到人就是人,这样的日本人在我们周围也容易找到,他的一些看法我也是很赞同的。他提到的重视学历不是和中国一样吗?他提到的一些对中国不理解,主要是改革初期中国经济落后,贸易不畅通造成的。但日本人经济上十分重视“亲兄弟明算账”,是十分节约的。他给我来信多是明信片,写信用的信纸、信封也是从中国带去的。一次他在超市买纯净水,拿了一瓶后,走了一段路后又看到一瓶更便宜的,就把已经拿到的送了回去,而拿上这瓶。他去了世界很多地方,都是一个人,也没什么其他目的,就是“去”。对能买到便宜的飞机票很高兴。他提到的“危险”实际是涉及到一些法律,日本是法治国家,子民们知道踏法律的“红线”是危险的,但不知道在中国钻法律的“空子”是改善自己生活的路径,更不会理解中国的“说”和“做”往往是脱节的。记得当时高田看过我的居民楼,整座楼都有灯光,吃惊地问道:“都有人住?”,我当时也对他的吃惊感到不可理解,今天每看到诸多的空置房,就想起他的“吃惊”。改革开放实实在在给中国带来巨大变化,也包括我退休后有机会去日本旅游。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