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源自中国人的内心
发布日期:2015-03-25 11:32:52 来源:共识网 作者:方倚戈 编辑:袁啸天

  哈耶克说:承认我们的无知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因此,启蒙是从承认自身的无知开始的,而中国社会的现实告诉我们,对现代文明的基本理念,我们是无知的。

  1876年,美国人亨利·罗伯特写出了《罗伯特议事规则》,其中规定了这样的铁律:

  1文明表达:禁止人身攻击,质疑动机,扣帽子,贴标签。

  2 一时一件:不跑题。

  罗伯特议事规则是一个文明社会中最基本的文明要件,遗憾的是,人身攻击,质疑动机,扣帽子,贴标签却恰恰是我们这个民族十分擅长的,许多国人,甚至是专家学者,最喜欢做的就是质疑他人的动机,贴标签和扣帽子,并且常常发挥到枉顾客观事实的程度。

  如果我们连文明社会的基本规则都不能遵守,我们能够自诩文明吗?雾霾能够消散吗?

  不允许质疑他人动机,不允许扣帽子,贴标签,因为这样做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于问题的解决毫无帮助。也许柴静真的有她的什么目的,甚至是不可告人的目的,但许多人在没有客观事实的情况下,仅凭主观臆断和丰富的联想就质疑柴的动机,给柴贴上某种标签,这与文革时期多么的相像。但笔者想特别指出的是,这并非文革遗风,无论今天对柴的无端猜忌和指责,还是文革时的大兴文字狱,根源都是中国文化,事实上,问题就出在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上,是中国文化形成的偏见导致了我们主观臆断与阴谋论的思维方式,进而导致我们的思想太过主观,太过复杂。主观到无法辨别真相的程度,复杂到扭曲客观事实的程度。对柴静的评论即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体现。因此我们说,我们的内心非但不纯净,而且弥漫着思想的雾霾。

  如何驱散我们内心的雾霾呢?让我们的思想简单起来,一切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客观简单的思考问题会让我们的内心纯净起来。当我们内心纯净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将别人想的那么黑暗,龌龊和不堪,我们的世界也会因此而纯净起来。

  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的思考吗?一个叫柴静的女记者,出于对女儿的爱,出于她的社会责任感,自费拍了一部叫《苍穹之下》的纪录片,脚踏实地的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阐述了中国雾霾的来龙去脉,向我们展示了雾霾的危害和中国社会一些触目惊心的现象,她希望我们每一个普通民众都能够为消除雾霾做点事情。这样简单的理解不好吗?然后,我们真实的行动起来,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好环保,于是,我们的环境干净起来了,雾霾就会消失了。我们说,简单是美好的!简单可以让中华民族幸福起来!

  让我们做这样一个假设,如果我们将中国十三亿人全部换成日本人,会发生什么呢?笔者可以保证一点,中国一定会有蓝天白云,即使不开OPEC会议,北京也会是天天OPEC蓝。有人说,日本也出现过污染,的确,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过严重的污染,但日本曾经发生过污染能够成为中国今天发生雾霾和污染的理由吗?重要的是今天的日本一尘不染,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弄明白为什么今天的日本可以一尘不染。答案就在哈耶克的论断中——人们的观念和意志塑造了今天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人的内心世界与我们是完全不同的,中日两个民族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生活细节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西点军校有句校训——细节决定成败,正是每一个普通日本百姓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环保行为决定了日本的山清水秀和蓝天白云,同样,也正是普通中国百姓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决定了中国的污水横流和雾霾漫天。

  看看普通日本百姓在生活中表现出怎样的环保意识并有着怎样的环保行为吧。

  ——新华网曾经转载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的一篇报道:日本小镇上胜几乎是隐藏在森林茂密的群山之中,上胜小镇的目标是在2020年前把这里建成第一个零废物城镇。这个只有2000人的小镇街头没有公用垃圾箱。全镇只设有一个垃圾回收站,站内对垃圾进行了44种分类,电池、荧光灯、塑料瓶盖都要分类放置。这里的人们的人们自觉地将垃圾清洗后分类投放。上胜镇镇长认为,日本的许多环保行动是个人行为。新井菊植家的小院就是最好的体现。院子里有很多被精心照料的盆栽植物,衣架上挂着清洗干净的塑料袋。有一个水桶里装着几只淡水蟹,这是新井太太从小河里捉到的。桶旁边摆放着一排用于垃圾分类的塑料垃圾箱。 新井还让自己的小孙子跟自己学习,她并不仅仅是在新的环保运动的驱动下才这么做的。 新井太太说:“每个人都要做点什么。这样他们的子孙们才能拥有更加平静的生活。”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