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源自中国人的内心
发布日期:2015-03-25 11:32:52 来源:共识网 作者:方倚戈 编辑:袁啸天

  这个日本小镇的故事其实已经说明一切问题,日本人的环保理念是中国人几乎不具备的,他们从不单纯的责备或依赖政府,他们从自己做起,而新井太太的话已经让大部分国人望尘莫及了。笔者在生活中是一个环境保护者,不止一次,看到年轻的父母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公园中做着破坏环境或污染湖水的游戏,当笔者试图劝阻时,许多年轻的父母非但不听劝告,反而嗤之以鼻。

  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到处是并排摆放的两个垃圾筒,大家都知道两个垃圾桶的作用,但笔者从来就无法从其中的实物上辨别出来,而笔者看到的唯一一次试图将垃圾分类丢进去的,是一个外国人。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大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孙子,在绿树成荫的奥林匹克公园,爸爸的胸前跨着一个高倍的尼康相机,全家人都穿着外国品牌的衣服,一望而知,是一个富裕的家庭。妈妈和孩子边走边吃着水果,妈妈随手将吃剩下的小半个水果用力甩进了不远处的湖中,而在她前方大约10米,就并排安放着两个垃圾箱。他们很容易就选择购买日本品牌的高级相机,但他们却决然学不会半点日本人的环保意识,我的同胞啊,难道学会爱护自己的家园就这么难吗?

  再来看看中国旅游者对日本的印象: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住宅区,商业区,公园,海滨,旅游胜地,都看不到白色污染。假日光顾东京迪斯尼乐园的人,真是数以万计,吃、喝都在园内。但我们在乐园却看不到一点尘土,也没人随地丢弃垃圾,更不要说会看到痰迹。

  -

  ——10月初,茨城县土浦市举办日本全国各地的烟火展放,倾城空巷,观者如潮,青年妇女穿上和服前往,一些东京人也分乘豪华大巴去参观。来宾和出钱赞助的人,坐在搭建的看台上,其余的人一家挨一家,就在河边的草丛铺上塑料布,有人还带了简易桌凳,一边看烟火,一边吃东西。然而,这么一次大型活动,地面上却始终没有废弃物。

  ——日本人的环保意识令人佩服。在我们走的所有地方,未看到一块碎砖、泥土块、纸片和杂物。

  ——不久前,笔者接待了一行日本来客。中午在餐厅就餐时,我发现这8位日本友人的第一个动作,都是习惯性地打开随身携带的背包,从中拿出一个长方形的小盒子。起初,我对他们的一致举动很费解,没想到,盒子里装的居然是或竹制、或铁制的筷子。对此,我不得不感叹环保意识在日本的深入人心,感叹自带筷子竟成为了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笔者记得一组数据,“我国每年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450多亿双,制造这些筷子需要砍伐近2500万棵树”。相比日本这个森林覆盖率高达65%的国家,我国更需要倡导人们自带筷子就餐。轻轻小小的一双筷子,并不会占据多大的空间,把它装进包中,更是举手之劳,可若一旦成为全民的习惯,它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观的作用不可低估。

  我们将日本人的环保行为与中国人的环保行为做一个比较,就会产生一个巨大的疑问,为什么日本普通人可以做到,甚至不在他们的祖国也能做到,而我们在自己的家园却做不到呢?是政府的责任吗?难道我们需要政府在每一对垃圾桶旁边配置一名警察吗?

  我们应该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日本山区小镇普通妇女新井太太的社会责任感与环保观念,我们具备吗?

  2)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中国人能够做到以上这些普通日本民众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呢?

  回答了这样两个问题,我们就会非常清楚中日两个民族在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差别,绝大多数日本普通民众能够自觉做到的事情,是绝大多数中国普通百姓不愿做或做不到的事情,这就是中华民族与大和民族最根本的区别,而这种区别正是问题的根源,是改变一切的最终力量。

  从表象上看,雾霾是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结果,我们当然希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不会产生严重的雾霾或污染,有人说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要我们的内心有了正确的观念和意志,也就是说,决定一个社会美好程度的绝不在于政府或几个感人至深的英雄模范人物,一个真正美好的社会需要的是整个社会普通人的责任感和实实在在的行动,正如新井太太所说的那样——每个人都要做点什么。

  理论上,思想家哈耶克为我们阐述清楚了解决问题之道;现实中,日本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呢?何时才能清除内心的雾霾而不再一味指责政府,实实在在的行动起来呢?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