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货热现象的背后:日本制造
发布日期:2015-04-14 16:47:30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李永晶 编辑:陈峥

  日本制造的品格:职人精神、生产组织方式与经营理念

  日本工业技术背后有着特定的精神传统,即“职人精神”。

  其实,日本制造之“强”,并非某个特定因素所决定的。就此间成为话题的“马桶盖”而言,它形式上或标签上的“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与某些中国技术的应用,完全无碍于它作为“日货”而备受青睐的本质。不了解这个本质,从小的方面说无益于中国制造厂商生产出让国人满意的产品,而从大的方面说,则无益于改变“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分工中的低端位置,无益于实现我们在“中国制造”上的中国梦。

  在笔者看来,“日本制造”在全球市场上展现出的广度、深度与品质厚度,可以说与三种因素有关:职人精神,生产组织方式与经营理念,这里略作解释。

  第一,日本工业技术背后有着特定的精神传统,即“职人精神”。这是一个日语中的说法,相当于craftsmanship,特指产业革命以前的基于手工的生产方式;“职人”则大致相当于具有独特技术绝活的“工匠”。众所周知,手工业的最大特点是,制品与制作者的人格有着高度的关联。或者说,作为人格的某种溢出与固化,商品呈现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某种活泼的关联。或者再换一个说法,“职人精神”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职业精神”,它以职人的全人格为赌注,唯一目的就是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这是一种相互承认的精神结构,在今日日本的国内生产与市场活动中,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

  这种全人格的、旨在提高产品物理品质与精神品味的制造业主体人格结构,可以说是日本从传统继承的最大遗产。与“职人精神”并行使用的日本固有语汇“制作”(“もの造り”),反映的是同样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第二,与“职人精神”具有某种所谓的日本特色相比,那么它的生产组织方式,则有更多的普世性,因而为更多有梦想的民族与企业家所关注。这种要素的代表就是日本企业如日中天的1980年代广泛流行的“丰田生产方式”,它彻底贯彻了节约、高效的科学精神。中国读者对此相对熟悉,这里不做具体介绍。要强调的是,日本企业强调的节约与高效,归根结底仍然是一种贯穿于所有企业人员的心志状态或精神气质(近似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ethos)。对此,日本著名的经营学家藤本隆宏在其《日本的制作哲学》一书提出的“基于磨合的生产方式”(参见藤本隆宏:《日本のもの造り哲学》,日本経済新聞社,2004年)可资说明。

  藤本所说的“基于磨合的生产方式”,是指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产品设计思想”,不但要求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协商设计思想与产品制作,还要求与企业外部的各种配件供应商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实现产品的制造。这意味着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技术的发明与使用、零部件的具体制作与消费者最终消费的“产品设计思想”,在日本的企业生产过程中高度结合在了一起。日本企业之所以注重研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与这种生产方式时刻向相关制造商提出高标准的产品或新商品要求有关。

  与这种生产方式相对的是“基于组合的生产方式”。如果说前者是一种有机的相互适应与调节,那么“基于组合的生产方式”就是一种近似于机械拼装的产品制造,或者说就是“组装”。在这种“组合”生产方式中,产品或者受制于生产商“设计思想”的陈旧与落伍、无法及时使用最新近的技术发明,或者受制于市场上现有的零部件或材料等无法支持“设计思想”的实现,很难达成各种要素的最佳组合。即便二者整体上偶然达成了某种形式上的最佳匹配,某项零部件在设计或制作上的短板,也将让产品的品质大打折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抱怨一些产品小毛病不断,就是这种生产组织方式的必然结果。

  可以说,只有作为软件的“产品设计思想”与作为硬件的各种零部件高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消费者才能获得最高的体验——这种体验所带来的身心的愉悦,显然创造出了全新的消费与市场。稍微抽象一点说,这种“产品设计思想”旨在对人性的某种“开发”。如果企业时刻如此以人为本,我们很难想象它的产品无法获得消费者与市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