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货热现象的背后:日本制造
发布日期:2015-04-14 16:47:30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李永晶 编辑:陈峥

  第三,制造“日本制造”的另一重要要素就是“经营理念”。无需说,经营理念这个说法如今如此普及,几乎成了陈辞滥调。市面上也可多见介绍日本企业“经营理念”的书籍。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理解了“经营”的本意?这个词是否只是指企业的运营与管理(operating and management)?——这自然不错,只是它把本质问题进行了扁平化处理。

  在日本的权威辞典《广辞苑》中,“经营”这个词的第一个含义是“竭尽全力办理某种事情;花费工夫悉心建造房屋等”,它构成了由此衍生出的其含义的基础。显然,在日本的语义中,这个词首先让人想到的依然是某种人格——一种尽心竭力、甚至是苦心孤诣的面对事物的状态。其实,这并非是日语独有的语义,而是源于中国的古典说法。比如《诗经•大雅•江汉》篇中就有“经营四方,告成文王”的说法,表明这个词最初应用于最高的人类政治事务,即统治与治理。这种意义上的“经营”显然需要试图励精图治的为政者主体的全人格的投入。由于日本进入现代社会的渐进方式,词语语义的扁平化进程缓慢,其古典含义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保留。因此,这种意味着某种精神的“经营”一语,自然会唤起当事者与众不同的主体意识与责任意识。如此说来,我们必须在日本特殊的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的意义上,理解日本的经营理念。

  让我们适当地把话往扁平的方向说吧。在日本的企业中,经营理念从根本上说是关于人的理念;换句话说,它首先不是为实现利润与谋利的现代商业意识形态。这里的“人”包括两类:一类是企业从业人员;在这个方向上,日本的经营理念成功地将企业塑造为如家族般的“命运共同体”。这意味着,企业经营成功与否,即是否获得消费者承认,是关系所有人饭碗的大事。日本企业有名的“年功序列”——基于入社时间长短的职务与薪资晋升规则——制度,正是家族内部辈分与权威关系的某种拟制。在这一理念中,通常容易达成上下一心的纯然状态。前面提到的“基于磨合的生产方式”,其根本思想依然是源于这种家族内部相互协调、相互扶持的生活理念。

  第二类人无需说就是消费者。在日本产品的设计者——如前所述,它不是指特定的生产个体,而是整个生产体系——看来,“让消费者满意”尚无法构成他们的原动力。这是因为,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如果制品做不到“让消费者满意”,那就意味着企业行为的完全失败。换言之,“让消费者满意”这个说法只是底线。那么,这个关乎消费者的真正经营理念究竟何在?依据本文的脉络,这里可以指出两点。其一,它是指对消费者的尊重;它表现为“让最挑剔的消费者满意”这样的设计思想上,与日本文化论中提到的日本人对“完美主义”的信仰有关。不管怎样,这种设计思想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消费者的抱怨,却是地地道道的事实。其二,它是对与消费相关的欲望的创出。一件工业制品在外观设计与工艺上让人赏心悦目,在功能使用上让人轻松愉快,甚至乐此不疲,这可以说是对消费者尊严的究极尊重。这种想法并非有何高妙而言,仅仅意味着它对人性的顺应而已。

  无需赘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与迅速崛起,并在1980年代达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与上述日本企业的经营理念、亦即日本的企业家精神,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一点我们在微观局面上很容易观察到,比如,在中国正在取得成功的一部分企业及企业家身上。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消费者在使用日货时,所体味到的或许远远超过了许多评论家口中的“实用功能”。

  日本的技术观念:世界制霸

  显然,在支撑“日本制造”的各种要素中,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明是最为活跃的一种因素。多数日货能获得全球性的青睐,与其制品事无巨细都尝试革新、试图使用最新的技术不无关系。相反,在技术停止的地方,或者日本走上技术独自进化、因而使得自身封闭的地方,日本产品的竞争力则显现出颓势。这种技术上的自然瓶颈,为后发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通过运用高度成熟的技术与制造设备,辅以关键性的低水准的劳动力成本,后发国家企业展现出旺盛的市场活力。这方面韩国企业与部分中国企业表现卓异。结果,在1980年代如日中天的“日本制造”,不得不逐步收缩,放弃部分市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