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推演来看,在未来冲突中,中国无论胜负,代价和风险都极大,美国虽然失败成本较小,但胜算也极小。因而,双方的理性决策者,必须避免该剧情的上演。
跳出历史周期律
本文提出的“两律”,只是既往历史规律的总结,并非中美两国无法突破的宿命。既然前述的冲突剧情不符合中美两国利益,双方就该致力于跳出历史的周期率。事实上,历史本身已经超出了旧阶段,两律都已经有了新内涵:
其一,治乱律升级版:中国政治秩序与世界政治“云”对接。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封闭地缘空间被打开了,中国文明系统与世界政治的网络建立了高密度的联通。例如,中国的清末共和、抗日光复、联美抗苏和改革开放都离不开美国的影响和合作,美国在中国实现普遍秩序和经济复兴的过程中总体上发挥了正面作用。中国的治乱律不再仅仅涉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秩序,同样也与世界体系和中美关系息息相关。从另一面看,中国的治乱也不再仅仅是中国人“天下”范围内的事,中国之治会成为世界稳定和发展的动力,中国之乱会外溢为世界性的灾难。中国的治乱律有了全球政治的意义。升级版的治乱律,要求中国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对外部,也要求世界更重视中国成败的影响。
其二,兴衰律新模式:美国可开启“众筹”世界秩序。在美国之前的西方霸权兴衰传统中,无论守成国还是崛起国,都是中小规模的国家。美国建立了新的霸权模式,即霸权国和挑战国本身都是超级大国。冷战结束后,美国的相对实力下降,新兴国家集群兴起,且都是国家规模巨大。主导国家体系从千万人口级的西方列强时代,经过美苏超级大国时代,今天已经发展为亿乃至十亿人口级的世界大国时代。按2014年的各国GDP、人口、面积排名,美、中、俄、印、巴西等国位列第一梯队,日、德、法、英等往日大国在某些方面也仍有一席之地。
这种国际力量格局,意味着欧洲和美国的传统霸权模式都不可能维持。美国在任何地区都不具绝对优势,也都没有金砖大国级别的盟友。正如戴维•兰普顿所说,美国GDP占全球35%时为人们所接受的战后世界秩序,在这一比例低于20%时就难以为继了。美国明智的选择是放弃过时的霸权思维,借鉴产业创新中的“众筹”模式,倚重各地区大国提供地区秩序并从中获益,这样做既符合美国利益,也有利于更好应对全球问题。这意味着美国在东亚地区要首先跳出兴衰律,超越“修昔底德陷阱”思维,以承认中国地区优势为前提实现美国在东亚更有利的存在,并与中国共同提供地区秩序。
总之,中国和美国都应致力于超越各自的“历史律”情结。中国的发展和稳定,离不开与美国的合作关系。因而中国人寻找突破治乱律的努力,很符合逻辑地指向对超越霸权兴衰律的关注,即中国如何能够在追求发展和崛起的同时,避免与美国发生冲突。但是,这个逻辑同时表明,中国在中美关系中寻求突破兴衰律,是以中国自身发展不陷入旧的治乱律为前提的。这两点对于理解中美关系的性质十分关键。
1972年的会谈中,毛泽东主席和尼克松总统将话题“限于哲学方面”,而非台湾、越南、朝鲜、苏联等“眼前问题”。今天的中美高层也需要更“哲学”一点的战略对话,谈历史智慧,谈对世界的看法,谈清楚什么是底线、什么可以妥协。议题清单和技术细节应该留给职业官员解决,不应再任由美国式的“处长治国”和双方媒体炒作干扰高层政治对话和社会大众情绪。认清中美两国各自的历史周期律及其未来可能,或许是进入真正的战略对话的一个切入点。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