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于1949年,实际上,1948年末的时候,中共就知道要取得全国性的胜利。中共在前28年都是作为一个革命党在从事夺取政权的工作,现在则面临着如何建设国家的问题。因此,1949年3月,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为今后国家治理制定蓝图。
这时,国内战役还没有完全结束,国民党还占领着南方,毛泽东在倾全力进行战斗的准备。因此,毛泽东实际上委托了当时他最亲密的战友、对城市最有了解且长期在“白区”工作的刘少奇主持设计新中国的蓝图。1949年之前,中国共产党主要是在农村,从农村包围城市,而夺取政权之后重点是城市,究竟城市应该怎么办,对资产阶级怎么办,刘少奇比较了解。当然,刘少奇主持制定也不意味着蓝图是他个人的想法或少数人的想法,而是共产党的主导观点。
共产党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已经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新民主主义理论,要发展社会主义,但是,中国的经济还非常落后,工业还很不发达,发展社会主义是以后的事情,现阶段还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资本主义,可以有资产阶级和民营经济,七届二中全会就制定了这样的蓝图。
1949年9月,为新中国成立作法理准备的“新政协”按照这份蓝图制定了共同纲领,指出中国长期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样,共产党的一个设想成为了国家的大纲。从1949年至1954年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前,这个共同纲领具有大宪章性质,规定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允许发展资本主义,农村土地为农民个体所有。
但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党内高层对于立刻进入社会主义还是坚持新民主主义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人坚持要巩固、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还没有恢复,工业基础还不够,所以要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党内有一批高干觉得应该加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把农民土地变成合作社,在城市对资产阶级进行限制改造,这种观点东北的高岗1950年就提出来了。刘少奇以党中央名义提出了批评,但毛泽东支持了高岗的观点,也就是说毛泽东这时候主张中国应该尽快地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新民主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打倒之后,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民族资产阶级是我们团结的对象,不是斗争的对象,不是主要矛盾。毛泽东提出夺取政权后,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民党被打倒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成了主要矛盾,要对资产阶级进行斗争,进行改造。究竟坚持七届二中全会制定的新民主主义发展资本主义,还是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两种不同的观点在城市和农村斗争很激烈,山西有些地方党的领导人进行了农村社会主义合作化,刘少奇不同意,但毛泽东表示了支持。
经过一番斗争以后,1953年6月召开政治局会议,刘少奇提出要发展市场经济,私营企业有对外贸易权,征税、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要平等纳税。而毛泽东的“中国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之说取得了绝对性胜利。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中国应该抛弃新民主主义的发展模式,资产阶级、市场经济这种发展模式。因此,中国开始了对资本主义的改造运动,开始实行计划经济,首先1953年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农民不能把自己的粮食,到后来所有农产品拿到市场上自由买卖,只能卖给国家,国家以很低的价格收购,之后农民变为吃农业粮的,城里人变为吃商品粮的,这一下中国变成了二元社会。因为计划经济必须固定,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必须固定化,每个地方也固定化,这样就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种社会主义改造从政治体制上或者社会管理体制实现了党、国家、社会的高度统一,没有了市民社会,国家统治一切,每个人都在一个单位中生活,离了这个单位你就没办法生活,人民也没有自由度,没有自由的选择。最开始,计划经济显示出它一定的优越性,我们可以集中精力发展工业。但是几年之后问题暴露出来:它不可能均衡、持续地发展。
计划经济实际上是领导人的计划和领导人的决定。后来,又有了1958年大跃进和文革,大跃进造成三年重大灾害,文革长达十年,造成了重大灾难。
毛泽东去世之后,1978年共产党领导层开始反思这种体制带来的危害,认为要走一条新的道路,就提出了改革开放,也就是我称之为中国的社会转型,向一个现代社会过渡。用历史眼光看,这种社会转型实际上从1840年鸦片战争就开始了,但一直没有完成。1978年的改革我认为也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