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内外压力层层裹胁而丢了工作的当地下岗工人,自然叫苦不迭:记得,在“拨改贷”、“利改税”等国有企业的改革政策下;在全国“国企效益低下”、“打破铁饭碗”、“国企养懒汉”舆论下;在“私有化”、“引进外资”的大潮下;在“国有企业”承担着众多的社会责任,并担负着比“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更多税利的情况下,“国有企业”被一窝蜂地作为“冰棍”,拿到太阳下晒。“冰棍”化了,我们曾经战斗、工作的美丽、壮阔的工厂垮了、被贱卖了,可以依赖的家没了。随之,一些“桂冠”加冕到我们头上了——“下岗”、“买断”、“公益岗”、“再就业”、“从头再来”等等。在所有各式各样的“桂冠”下面,其实质只有一个——失业。
多年来,我们顶着“桂冠”行走在“刨食”队伍中,艰难地生存着。我们年龄大了,对新的生存技能虽然我们也竭尽全力去学习掌握,但我们无法跟年轻人去竞争,何况现在大学生毕业都那么就业难呢?我们上有老下有小,每个人几乎都是家庭的支柱;我们不敢得病,否则的话一个家庭就会垮掉;我们中间的很多人都是一个人打几份工,就这样也是无法保障我们的最低生活。好多人因为生活一直在窘迫中 ,家庭分崩离析,一个人孤单地生活着。最低的工资我们得接受,最苦的活我们得挺住,最不平等的待遇我们得忍受着。艰辛的生活压垮了我们的腰,脸上比其他同龄人更多的是沧桑。“‘改制’、‘破产’两次,没人救我们,失业三次,要命了,快疯了”,这是一个下岗工人绝望的呐喊。我们很想歇息一会,很想减轻些我们身上的压力。当时大搞“关、停、并、转”时,政府承诺日后经济好转后,一定会负责解决好下岗人员的生活和就业问题,我们信了。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GDP每年刷刷往上涨,我们怎么还看不到这个承诺的下文呢?国务院让全民享受改开“红利”的声音,我们听到无数遍了,怎么到了我们这里享受到的只是“负利”?
类似这种声音的发出者,虽然在广袤的“龙城”之内算不上“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但也是数以千计了。政府若不对“非理性化的撤县设区”善加节制,防微杜渐,第二次下岗潮的来临也绝非是“痴人说梦”!
四,城镇化大潮所孕育的两大魔胎让传承数千年的“乡村文化”濒临解体。
很多年以前,所谓“乡村”,在普通人眼中是两种内涵的聚合。
一提到“乡村”的韵味,大家总不忘想起“憨厚耿直”、“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等等平易近人的农民形象,这是乡村所代表的“精神”内涵。
一说起“乡村”的魅力,便有文人墨客用“草长莺飞”、“花团锦簇”、“沃野千里”、“阡陌交错”等数不尽的好词竞相夸饰,这是乡村的“人文”内涵。
现在,城镇化大潮所孕育的两大魔胎却险些让传承数千年的“乡村文化”濒临解体。
首先,其中所寓寄的“以经济建设为第一要务”、“效率优先,然后才是公平”等等急功近利的理念,致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笃信“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精神上的乡村”已然坍塌。
其次,“撤县设区”所附带的发展要求让当政者的服务对象转向了非农业人口。为了“按照城市化管理”,地方领导不得不想方设法把农民往城里“赶”。但他们既不懂得险诈算计,又无背景依托,更没有对城里人的价值认同,到头来还是不免沦为“无根浮萍”。不仅如此,熙熙攘攘的随利奔流带来的是家园空心,“人文上的乡村”也将不复存在!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这是何等令人惬意和神往的诗句!
但如今怕要改念:“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我们的子孙后代或许再也不知道乡村啥样啦!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