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硕七年没有从事本职工作,是不是一种浪费?
发布日期:2022-09-26 17:15:14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钱江晚报评论员 编辑:藤井树

  考上名校,学业有成,驰骋职场,过上精致体面的生活……这是很多人想拥有的一条通常意义上的成功之路。

  35岁的黄晓斌原本在这条路上走得稳稳当当。从小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后来考上了浙江大学,取得医学硕士学位。

  可毕业那一年,他却在爸妈和导师的一致反对声中,选了一条和之前设想不一样的路——他去揉面团做面包了!

  2015年,黄晓斌28岁的时候,他开起了自己的面包店。“研究生同班6个同学,有入职医院检验科的,有入职生物科技公司的,也有留校做老师的,只有我开了店,还是家面包店。”

  本硕七年学习后没有从事本职工作,这是不是一种专业学习的浪费?医学硕士揉出来的面团难道比别人家的香吗?对此,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的评论员议论开来——

  别用单一标准绑架别人的人生

  钱江晚报评论员 陈江:医学硕士揉的面团难道更香吗?这个提问很有意思,背后隐藏的浪费与否、值与不值的争议,伴随着黄晓斌从2015年一直走到现在。

  医学硕士放弃专业,去烤面包,人们在习惯上通常不能接受这样的高学历“低就业”。就像上周引发争论的浙大博士生送快递、女研究生下嫁理发师一样,这一类事情总是抓人眼球。因为在他们身份的职业标签中,是有一套世俗的人生价值标准的。

  如果一个面包师,考上了医学院,最后去当了医生,这无疑就是一个向上走的励志故事。反之,就是一个向下走的躺平案例。

  坦白说,当下的现实生活,通往所谓成功的渠道仍然过于狭窄。尽管说起来人生千姿百态,可个人一旦对生活做出的选择与众不同,还是会触动社会的认知和人们情绪。只有一套竞争模式,只有单一的价值标准,在这样的高压下,反而更容易引发人们的焦虑和迷失。说到底,人终究不会在特定的模式下获得幸福。

  可喜的是,围绕黄晓斌的争议越来越少。我希望这种争议的减少,与他面包房赚钱的多少无关。因为这样,才真正意味着人们对职业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已经从单一的人生标准中走了出来,这是好事情,是社会的进步。

  这个世界因多彩而美丽

  钱江晚报评论员 项向荣:医学硕士做面包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一个原因在于在人们的印象中医生是个很光鲜的工作,而面包师则相对显得普通,如果让医学硕士做面包,不免就觉得浪费了。

  但事实是,医生职业光鲜的背后,更多的是艰辛与付出。因此,黄晓斌在本硕七年后选择另外一行业并不是错误和浪费,他完全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没人规定医学硕士毕业只能当医生不能烤面包。

  正如他所说,研究面包酵母和所学的医学知识是相通的,他所获得的教育也得到了适当的施展。把求实和创新带入到兴趣爱好甚至工作之中,黄晓斌恰恰证明了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他感觉自己活得也很滋润很有价值。

  时代在进步,观念也要进步,上大学读书不光是为了培养专业技能,同时也是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个人若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下定决心从一而终,这是一件多么幸福多彩的事。

  也许我们无法像黄晓斌一样把兴趣发展成职业,但一个人有多样职业选择是时代观念进步的表现。

  职业无贵贱,分工有不同

  钱江晚报评论员 高路:面包师和医生孰轻孰重,答案似乎很清楚,一个是拯救生命的职业,享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就连高考分数线都比一般专业要多出几分,反观面点师,入行门槛低,职业形象一般。

  可若是能打破这种刻板印象,抱着包容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这两个职业,就能发现答案并不是一边倒。医生需要学识,面点师也不是没有技术含量的职业,就如同新闻的主人公黄晓斌拿出了搞科研的劲头研究烤面包,才让自己的面包有了好的味道。一个优秀的面点师就是食材、菌群、温度和化学反应的调控大师,这里头掌握的技巧和积累的经验对社会而言同样也是非常稀缺的。

  从职业前景、收入来衡量也一样,医生起步高,面点师起点低一点,这个没有争议,但是从长远看,一个好面点师他的收入完全可以跟医生比肩,黄晓斌现在的收入就已经与医生持平了,随着分店越开越多,顾客越来越喜欢,他的收入可以预见的是一定会超过医生。你说哪个职业贵哪个职业贱?

  职业无贵贱,分工不同而已。非要整出个三六九等来,无非是偏见在人为地制造人群对立和分裂而已。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