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课及考试,又有新规出台了。近日,深圳市教育局印发的《深圳市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加强和改进深圳学校体育工作的系列举措,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高中(含中职)学校每周开设3节体育课,中小学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不少于30分钟。《实施意见》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时下,健康第一理念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对体育的育人价值也有了更深刻的认同。各地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举措不断出台,体育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深圳此次明确中小学校体育课的课时要求,正是以刚性课时的要求,确保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的举措,释放了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的鲜明信号。
与此同时,北京近日公布了中考体育评分标准,明确规定,中考体育现场考试“良好即满分”,男女生中长跑满分标准分别优化调整为4分05秒和3分55秒,游泳等首次列入的新项目难度不会高于原有项目——这也意味着中考体育的标准肉眼可见地降低了。
“良好即满分”,是要回到改革前吗?众所周知,考试不考、体育在考试招生中分量低,是导致体育课常被占用、难以开齐开足的重要原因。而发挥考试指挥棒作用,推进体育进中考是加强和改进体育工作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各地中考体育陆续开启“涨分潮”,且计入中考招生总分。这对于改变学校体育的弱势地位,倒逼学生和家长重视体育,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但在实践中,却也出现了体育考试被应试化对待的问题。不少地方兴起了“卷学习不如卷体育”的风气。一些家长给孩子报名各类体育培训班,甚至有的孩子,一个假期参加三四个体育培训班。运动习惯的养成需要循序渐进,通过给孩子报班补“体育”来应付考试,不仅违背了体育进中考的初衷,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促进,同时也加剧了家庭负担。
在这样的背景下,放松考试标准,降低体育考试的选拔性,弱化考试压力,减少分数差异,不是要回到改革前,而是要为体育应试虚火降温,回归体育考试的初衷。虽然现场考试标准放宽,但日常锻炼更重要了,过程性考核得到了强化。这也更加突出了体育进中考的健康导向,有利于避免考试异化,从而更好发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的价值,更好实现敦促学生运动和给学生减负之间的平衡。
不管是深圳以刚性课时要求加强学校体育,还是北京调整中考体育评分标准,虽然形式不一样,但是所指向的目标与传递的信号是一致的,那就是真正实现以体育人。
说到底,体育进中考,不是为了让孩子在体育考试中拿高分,不是为了培养运动员,更不是要通过考分把孩子划分三六九等,这从来不是强化体育工作的目标所在。培养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帮助青少年掌握体育运动技能,让他们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更加健康阳光的成长才是目的所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本末倒置。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