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协作、互守尊严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繁荣富强的源泉和不竭动力。作为国家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坚持民族平等原则,认可“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1]的观点,高度重视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协作与和谐共生,自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起,党的各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是各民族的生命线,不断制定和完善党的各项民族政策,促进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当前,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各民族干部群众提出了“守望相助”的殷切希望。这是从当前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我国民族实际状况,对我国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作出的新阐释,对拓展中国当前民族工作思路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守望相助”提出的时代背景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民族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当前,习总书记之所以在民族关系、民族团结进步和民族发展方面提出“守望相助”,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源头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来势凶猛,迅速席卷全球,对国际政治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民族主义浪潮的再度兴起结束了国际政治因意识形态而进行政治对抗的时代,国家之间的关系已超越了意识形态的藩篱,各个国家在制定国内外政策时更多的是从本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以便有利于本国的发展。然而,其消极作用也尤为明显,民族主义导致的国际冲突、局部战争不断发生,一定程度鼓舞了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兴起,2014年9月英国苏格兰人要求独立而进行公投,一度造成英国社会高度紧张,再次表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自身也不能“独善其身”,时刻面临各种国内民族主义挑战。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致使国际政治动荡,严重影响了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与稳定。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把中国视为竞争对手,不愿看到中国的发展与强大,散布中国威胁论,“妖魔化中国”。通过各种方式遏制中国,其中就包括借口民族宗教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对中国进行分化瓦解。西方反华势力在对待民族宗教问题时采取双重标准。一方面打压民族分离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对本国的影响和危害;另一方面却积极鼓动、支持庇护他国国内的民族分裂运动和极端宗教主义活动。
(二)国内背景
新中国成立65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原则,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找到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工作的成功开展,极大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与深化。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实力增强,国家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重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对口帮扶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战略措施,力度不断加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获得巨大发展。
中国民族工作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依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方面,尽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但因历史、自然和社会的因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沿海内地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存在明显差距。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边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出现了些许的不适应;另一方面,中国西部边疆民族地区不断受到境外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威胁与渗透,对民族关系的稳定与发展、各民族的团结与合作、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国家的安全统一与生存发展都造成了现实的威胁和挑战。
二、习近平“守望相助”的思想蕴意
正是基于上述时代背景,2014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考察期间对各民族干部群众提出了“守望相助”的希望。他指出:“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民族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暨第六次全国民族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当前形势下对中国民族关系作出的新阐释,具有深刻的思想蕴意。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