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守望相助”的思想蕴意
发布日期:2015-12-01 16:07:04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 作者:刘吉昌 李昭勇 编辑:胡擎银

  (四)是实现“两个共同”的新要求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会上,胡锦涛同志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两个共同”的观点。他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就是我们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7]“两个共同”思想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民族纲领的集中体现和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它科学地揭示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方向和发展趋势,是指导我们开展民族工作的指针。“守望相助”不仅包含了“两个共同”的思想内涵,而且强调了中国是各民族的共同家园,各民族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这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重要前提,因此共同团结奋斗是各民族的责任也是义务;明确提出团结奋斗的目标是“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明确提出繁荣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可见,“守望相助”的思想是实现“两个共同”的新要求、新任务。

  (五)是民族关系理论发展的新拓展

  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一切剥削压迫制度被废除,中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各民族之间结成了社会主义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把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确定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于2005年将中国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加了“和谐”一词。2014年1月,习总书记提出“守望相助”的思想,是对各民族关系的新诠释。一方面,指出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8]各民族的团结,需要各民族的主体参与,需要各民族语言共同发声拨动心灵之弦,需要互为环境的互守尊严;另一方面提出了构建我国良好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发展的具体方法策略和具体目标。这两方面是对中国民族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今后的发展中,国家、民族、个人都要肩负自己的职责,各民族之间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望相助”是当今中国56个民族人民团结奋进、创新探索、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繁荣进步的新指引,是民族关系理论发展的新拓展。

  总之,习总书记提出“守望相助”的思想是对中国民族关系历史发展进程的正确把握,是对当今中国民族关系稳定发展的充分肯定,是对未来中国民族关系、民族发展美好前景的期盼,是创新中国民族理论的新思考,是推进中国民族关系理论和民族发展理论研究的新起点。其丰富的思想蕴意,还有待于民族理论研究同仁共同思考。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