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习总书记对民族发展的论述体现了中国56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发展之梦、科学之梦、生态之梦。
(三)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各民族不仅要发展,还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习总书记在“守望相助”中指出,要“登高望远”,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要有大局意识”,要“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从习总书记的论述中我们可以领会到,“美好生活”表达了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不断奋斗发展的梦想、目标和理想状态。怎样才算是美好生活呢?中国56个民族的美好生活不应该仅是脱贫和解决温饱问题,不应该仅是“小富即安”、“孤芳自赏”。如果以世界民族发展的“大局意识”来考察中华民族的发展,我们应该“登高望远”、用“宽广的世界眼光”与世界上发展较快民族作比较,与世界新的文明相交融。那么中华民族的“美好生活”不应该仅是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还应该是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展示;还应该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中华民族文明辉煌的重现;应该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应该是中华民族再次走在世界前列,引领世界前进的未来。
可见,习总书记关于“守望相助”的论述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且这个中国梦必须经过中国56民族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三、“守望相助”对当前中国民族工作思路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望相助”的论述是在当前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见解独特,具有深刻的思想蕴意,对当前的民族工作思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是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新指引
2005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要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4]此后,“三和”理论一直是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国共产党指导民族工作的工作目标。“守望相助”的思想不仅涵盖了“三和”理论的基本内容,还在“和睦相处”的基础上提出“守”的概念;在“和衷共济”的基础上提出“各族人民要拧成一股绳”;在“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发展的具体策略、方法和目标。因此,“守望相助”的思想是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新指引,是促进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期待。
(二)是“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的新展示
“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是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思想和原则,由最初八十年代的“两个离不开”即“汉族和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发展为九十年代的“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5]这一思想对于增进各民族的大团结,促进良好民族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守望相助”的思想要求“各民族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这种思想是对“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更高概括和升华,指出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不仅是一种客观需要,更是一种主观需求,只有“各民族拧成一股绳”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这不仅体现出了中国56个民族在保家卫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团结协作,更是对“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的新展示、新表达。
(三)是增强“四个认同”的新动力
“四个认同”最初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于2004年提出,2010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重申“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6]这一思想的提出,有利于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人民,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改革开放与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是我们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守望相助”思想中对“守”的解释很好地反映了中国56个民族是一家人,是一个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是国家的共同主人,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团结努力,互助合作,才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守望相助”的思想有利于夯实中国各民族的“四个认同”的思想基础,是增强“四个认同”的新动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