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守望相助”的思想蕴意
发布日期:2015-12-01 16:07:04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 作者:刘吉昌 李昭勇 编辑:胡擎银

  (一)体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团结梦

  习总书记关于“守”字的论述首先道出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56个民族是一家人,是一个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的疆域,祖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共同汇聚成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生产方式多样,互通有无,共同促进了祖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共同谱写了祖国恢弘的历史篇章,中国历史文明从未间断。近代以来,尤其是在抵御外来入侵,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新中国。因此,中国56个民族作为一家人,作为自己人,作为国家的主人,有责任有义务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字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全国各民族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充分信任和殷切希望。其次,守好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一方面是要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因为它们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对我国各民族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包容和尊重。古语说,“母生九子,各不相同”,各民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而不同正是中华民族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见,关于守好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的论述是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崭新诠释。

  习总书记关于“相助”的论述,首先肯定了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中国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而提出“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明确了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方式、途径和目标。这充分显示了各民族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是中国国家安全和国家统一的守护者。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无从谈起。只有各民族同心同德、团结互助,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有保障,中国的边疆才能安定,国家的统一才能维护,各民族的幸福生活才能享有。

  可以说,习总书记关于“守”和“相助”的论述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团结梦,表达了对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互相帮助、携手合作、共同进步的期待,表达了对全国各族人民在各种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在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对国家的破坏时,要同仇敌忾,以“国”为“家”,团结一致,保家卫国的殷切希望。

  (二)体现了中国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发展梦

  除了民族关系,习总书记在“守望相助”中还着重对我国的民族发展进行了论述,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首先,强调要“谋求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不仅是对内蒙地区蒙古族的要求,也是对中国各民族,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要求。中国近现代的悲惨历史证明了即使曾经是强大的国家,有过辉煌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于现代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加快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发展是第一要务。当前,中国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恩格斯曾指出:“平等应当不仅仅是表面的,不仅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2]因此,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能否实现又好又快的大发展是民族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的关键,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边疆地区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指出:“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征程是坚定不移的。……不仅西藏,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一样。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3]

  其次,强调如何发展,也就是发展的策略、方法。中国56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应当转变思想,摒弃传统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不能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代价来谋求发展;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利益的方式来换取一时的发展。各民族要“有大局意识”,先发展的帮助后发展的,先进帮助后进的;要“跳出自然条件的限制”,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向先进发达地区学习发展经验,长远规划,选择适合本民族、本地区的发展模式。走科学的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的绿色、低碳、循环之路,走具有自身特色的不断释放潜力的经济发展之路。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