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临近,“押题”市场再度掀起热潮。从名师高价押题卷到AI生成的“预测密卷”,商家们以“精准押中200分以上”“相似度87.5%”等噱头收割家长和考生的焦虑。然而,这些看似“救命稻草”的押题产品,究竟是备考利器,还是智商税?
近年来,押题卷市场已形成一条成熟的利益链。商家将普通模拟卷冠以“押题”之名,价格飙升至三四百元,宣称能押中高分值考题,甚至列举“押中案例”。但细究之下,所谓“押中”的标准极为宽泛:例如一道数学题仅因考查同一知识点(如“二面角的大小”),即便题干、设问完全不同,也被算作“命中”。这种偷换概念的营销手段,本质上是对家长焦虑心理的精准利用。
而AI押题则以技术光环加持,宣称通过分析历年真题预测考点。部分商家声称AI生成题目与真题相似度高达87.5%,但实际对比发现,这种“相似度”仅基于题型和考点方向,具体题目内容大相径庭。更有甚者,以免费资料为诱饵引流,进而推销高价课程或“密卷”,形成层层套利的商业模式。
AI技术的介入让押题市场更显“魔幻”。一方面,AI能快速生成知识框架、个性化复习计划,甚至分析模考成绩以优化时间分配,成为效率工具。例如,有学生利用AI梳理易混淆知识点,提升了复习针对性。但另一方面,AI生成的题目往往模板化、缺乏创新,甚至被批评“设问死板”“仅考察基础知识”,难以应对高考命题的灵活性和反押题设计。
更值得警惕的是,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学生陷入思维定式。高考命题专家强调,命题的核心是“原创性”和“反押题”,每年题型虽稳中求变,但具体参数、切入角度均会调整。若考生盲目追随AI预测,忽视知识体系的全面构建,反而可能在新颖题型前手足无措。
面对押题乱象,教育界人士一致呼吁保持清醒。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陈志文直言,押题本质是“市场营销”,高考命题的稳定性体现在知识框架而非具体题目,盲目追捧押题卷不如扎实掌握课本内容。例如,全国卷数学首题常年考查集合概念,但具体参数年年变化,押题卷所谓的“命中”不过是概率游戏。对于AI的应用,专家建议将其定位为“辅助工具”而非“决策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学生需在了解AI局限性的基础上,主动利用其提升效率,而非被动跟随算法推荐。例如,用AI生成知识导图后,仍需自主梳理逻辑、查漏补缺。
押题市场的狂热,折射出社会对“教育捷径”的畸形期待。然而,高考的核心价值在于检验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与其将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预测”,不如相信深耕课本的积累、师生协作的信任,以及面对挑战时的从容心态。正如一名高三教师所言:“信押题不如信自己。”当教育回归理性,焦虑制造的商业泡沫自会消散,而真正的备考“神器”,始终是日复一日的努力与思考。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