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前《工人日报》报道,索要好评在服务行业已成普遍现象,好评率更是平台分配订单的关键指标,影响着从业者的收入情况。笔者认为,过度强调“好评”的重要性,反而让“好评”变了味。
好评的多寡,好评率及评分的高低,一方面可以帮助从业者尤其是新手赢得青睐、信任,顺利接单并完成业务,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持续提升人气、增加交易量,在竞争激烈的行业里顽强生存、站稳脚跟。另一方面则可以帮助消费者更迅速高效地“货比多家”,决定选择与否、选择哪个,在双方直接接触之前,好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印象”。这也导致了从业者极度重视“好评”,想尽“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数”索要、换取好评,好评换礼品、红包是常见招数。在产品或服务质量过硬的前提下,大部分消费者愿意换位思考体谅从业者的辛苦,给出好评。然而,索要不能变为“强要”,给不给、给好给差的主动权在消费者手里。
不少从业者对差评如临大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从业者难以正确看待评价,还在于“差评伤害值”比较大,它需要更多高质量好评来弥补。一旦出现差评,从业者首先想到的不是反思对方说得对不对,自身是否有不足之处,然后改进完善并反馈,而是下力气“除差”:或打电话骚扰、恐吓消费者删改,乃至上门打扰,或出高价找第三方机构删除。这都是心虚的表现,绝非正确、长久经营之道。对于消费者而言,硬刚则费时费力,所以很多人选择违心好评、息事宁人。如此一来,好评多了,好评率高了,但其参考价值大大下降,消费者被迫采取“反向操作”---通过负面评价来作出判断。
其实无论好评或差评,关键在于真实。88岁的老人认真写下978条网购评论,获得4.6万浏览量。卷“好评”不如卷“真评”,敢于接受真评的基础是产品、服务质量过得硬,经得起市场和消费者的检验甚至挑剔。从业者专注于优化经营,消费者照实评价,自然可以实现“双向奔赴”。
“好评”满屏飞仅仅是表面的好,“好评率”居高不下仅仅是具有“迷人眼”的欺骗性的指标泡沫,难以反映消费者对产品及服务质量的真实态度,从而失去原有的参考价值。美好的虚假景象并不值得称道,需要各方协力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多元化设置评价指标和权重,综合动态衡量,破除“好评怪圈”。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