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前后林彪如何抓住时机打好政治仗
发布日期:2013-11-11 11:31:03 来源: 作者: 编辑:

  林彪一连串的“组合拳”让人感到惊异与惊悚

  应该说,在“文革”发动前后的几年间,在党内高层领导人中,林彪是比较准确地摸准毛泽东脉搏的一个。毛泽东注重政治、阶级、精神层面,林彪就围绕这些大做文章,提出“政治挂帅”“政治可以冲击一切”;毛泽东强调斗争,林彪就狠批彭德怀,别人还在“隔靴搔痒”,林彪就把“野心家”“阴谋家”的帽子扣到了彭德怀头上;别人还在算“七三开”与“三七开”、“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账时,林彪的“学费说”“八九不离十说”……隐然突出了“圣者无责、常人有错”,毛泽东超然世外的形象。

  也是在“突出政治”、阶级斗争、个人崇拜的幌子下,当上国防部长前,林彪借力发力,以“反教条主义”为名,将萧克、刘伯承、粟裕等批了一通,庐山会议上又将彭德怀痛斥一番;当上国防部长后,哪个在军委、各总部主持工作的人敢不听他的话,不跟他的调,哪个就被以种种罪名遭受打击,撤职查办,谭政、罗瑞卿、杨成武、贺龙莫不如此。

  林批彭,而自己“就位”掌军;批谭、罗,而将分掌总参、总政的两位大将扫地出门。于是,林在军内一马平川,再也无人敢“造次”了,“四大金刚”成了林彪的“办事员”。“文革”中,解放军由林彪“直接指挥”的提法,也就“自然”产生了(这种“冒犯”引起毛泽东的不安与不快,埋下了林彪自取灭亡的伏笔)。

  不管怎么说,从1958年到1968年的十年间,林彪在军内推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清除异己行为,使一大批重要岗位上的军队领导人被撤职、降职,被赶出军队,被批斗关押。林彪连续的几次大动作,对军委、各总部身居要职的领导人,或“旁敲侧击”(1958年对萧克、李达等),或直接猛轰(1959年对彭德怀),或亲自主持批斗(对谭政、罗瑞卿、杨成武、贺龙等)。

  “反教条主义”中的刘伯承、叶剑英、粟裕、萧克、李达、郭天民、陈伯钧、宋时轮等,“军事俱乐部”中彭德怀、黄克诚、邓华、万毅、洪学智、钟伟等,“反党宗派集团”中的谭政、刘其人、姜思毅、白文华、欧阳文(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甘泗淇也被“捎带”批判),还有“孤军奋战”的“大军阀”罗瑞卿,搞“山头、宗派主义”的“杨、余、傅”,被诬“蓄谋‘二月兵变’”的贺龙等等,他们中的许多人被批评,被批判,被赶出了军队,不少人还惨遭迫害,身陷囹圄。

  在这一连串“组合拳”中,“雷厉风行”的林彪所展现的政治头脑、政治眼光、政治嗅觉、政治手腕,让人惊异与惊悚,真如另一面孔的林彪,完全不是战争年代那个盯着地图、一心专注于作战、只会打仗的“林总”了。林彪的这几次高调亮相,确实非同小可。他的政治仗,打得同样另类。

  林彪手持“突出政治”和个人崇拜两杆大旗,着实在军内刮起了一股“林旋风”,并席卷全国。这一过程,是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