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林罗,林罗要分开,林罗从来不是一起的。”林彪这句话为其与罗荣桓多年的搭档关系画上了句号。
军内的三个人,罗荣桓去世,谭、罗两位大将在“文革”中惨遭批斗。谭、罗二人被关押,一个八年,一个七年,身心受到极大摧残。巧合的是,谭、罗都曾被关押在北京卫戍区教导队什坊院,在院内与彭德怀、黄克诚二人“毗邻”。
罢免杨成武
“二罗与谭杨”中的杨成武,在林彪整罗瑞卿之时,是极受林彪信任的,因此,杨也由第一副总参谋长取代罗而为代总参谋长。杨成武在红军时期是林彪手下红四团的团政委(团长耿飚),抗战时期是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激战湘江、突破乌江、飞夺泸定桥和平型关大战,杨成武都是作为林彪手下一员骁将,率部征战。1936年,杨成武出任师长,林彪专门与杨有过一次长谈。随后,杨把谈话内容整理成《林彪军团长教我怎样当师长》一文,在军内颇有影响。1952年杨成武由朝鲜战场回国后,担任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还兼过防空军司令员。1958年后任常务副总参谋长、第一副总参谋长,后又任军委副秘书长兼军委办公厅主任,代总参谋长,一个时期内深受林彪信任,是林十分属望的罗瑞卿的接班人。1965年林彪冷落罗瑞卿,对前去汇报的杨成武总是来者不拒,而往往以种种理由拒绝罗的造访。
然而,林彪对杨成武的“热度”仅仅维持了不过两年,就彻底失望了。林彪是要在老部下中找一个“贴心的忠诚者”来为他在军委“值班”。但他发现,杨成武不是,原因是杨也不与自己“过心”。
从几件事的考察中,林彪确定杨成武不是“自己人”。原因至少有三:1967年武汉“七二○”事件后,毛泽东要杨单独向周恩来一人转告处理王力、关锋意见,杨照办,没有先向林报告;林彪出面要杨出具叶群历史清白的证明,杨婉拒;“文革”开始后,杨陪同毛泽东视察外地,未将毛谈话内容“如实汇报”。
杨成武说:林彪这个人疑心特别大,我跟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期间,他总怀疑毛泽东会说他一些什么话(毛确实有含蓄批评林的言辞),又怀疑我在毛泽东面前讲了他什么话。林彪“到处散布说:‘杨成武从上海回来以后骄傲了,目中无人了,看不起我了’”,“杨成武封锁我,他跟主席视察大江南北三个月不向我汇报”。
1965年秋,林彪决意“拿掉”罗瑞卿时,也有如是说法:“1960年,罗瑞卿和我的合作是好的。但是从1961年起,便开始疏远我,封锁我,到1965年便正式反对我了。”
林彪罢免杨成武,与解决谭政、罗瑞卿颇有些相似:先将要“拿掉”的人及其“理由”报告毛泽东,在毛“两者必择其一”表态同意后,林立即行动,同时宣布“罪名”、解职查办,被处理者根本没有思想准备,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谭政就在1960年9、10月间的军委、总政会议上,被整得“神魂颠倒,蒙头转向”;罗瑞卿在上海,则是“背对背”,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申辩;杨成武在家中睡觉,半夜就被突然而至的全副武装军人押走,在林彪宣读中央决定后,根本不容杨要“说几句”,即把他押上飞机,赶出北京。
对于谭政、罗瑞卿、杨成武来说,如果说有相似的,那就是毛泽东总是在“两者必择其一”时,站到了林彪一边。“林彪在毛泽东面前已表明了同杨成武势不两立、不能共存的态度。”杨成武1974年被释放后,周恩来曾告诉他:“林彪在毛主席面前一再揭发你,研究了四次,毛主席才答应。”至于林彪死后,毛泽东谈到这些事例(包括当年批“二月逆流”)时,说:“我是听了林彪一面之词……有几次听一面之词,就是不好呢,向同志们作点自我批评呢”,“所谓的‘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事件’是林彪搞的,我听了一面之词,所以犯了错误”。
据杨成武回忆,自己平反后回到北京,毛泽东握着两个拳头摆来摆去对他讲:“一边是副统帅,一边是代总长,两者必择其一,让我怎么办呢?当时我还没有充分的理由不要这个副统帅,无法向全国人民交代呀!”
杨成武曾说,林彪“是极聪明的”,他“可以算作是一位‘常胜将军’。在战场上,搞‘突然袭击’是他惯用的战术;在政治斗争中,在权势争夺中,也是他惯用的伎俩”。“他不仅是一位‘常胜将军’,还是一位‘常胜政客’”,“他的每次‘逼宫’,选择的时机都恰到好处,使用的力度也恰到好处,所以他取胜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