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前后林彪如何抓住时机打好政治仗
发布日期:2013-11-11 11:31:03 来源: 作者: 编辑:

  罗荣桓则对林彪的“三十字方针”有异议,认为:“带着问题学,就是要到毛选中去找答案,这样提不适当。比如两口子吵架,发生了问题,如何到毛选中找答案?”罗荣桓特别强调对毛著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要结合中国共产党历史,毛著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要以党史为线索学习毛著,即采取“一条线”的学习方法。对“顶峰论”,罗荣桓亦不赞同,说:“把毛泽东思想说成是当代思想的顶峰,那就没有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同马列主义是一样的,马列主义向前发展了,毛泽东的思想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嘛!”对“背警句”,罗荣桓认为“背诵的办法可以把毛泽东著作教条化”,“只喊口号不行,不能各取所需”。罗荣桓还提醒“要防止借宣传毛主席来突出自己”。

  罗瑞卿对林彪的某些提法也提出了异议。罗说政治挂帅不是空头的,是有具体内容的,政治也不能乱冲击一气。罗瑞卿对林彪的“顶峰论”“最高最活”等提法亦有异议,认为“顶峰”的提法不科学,到了顶峰了,难道毛泽东思想就不再发展了吗?“最高最活”,难道还有次高次活吗?但总体上说,罗瑞卿与林彪的关系还是密切的,罗瑞卿对林彪的一些做法亦是“不无欣赏”的。罗瑞卿就认为林彪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比自己高明”,对林彪提出的“三八作风”“四个第一”,“不无欣赏”,还“把林彪的这一套做法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表示了很大的喜悦”。

  毛泽东对林彪这一连串的讲话、提法、做法是肯定的、欣赏的,赞扬林彪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是一篇很好、很有分量的文章,看了令人大为高兴”,“要发给党内干部学习”。在一封信中,毛泽东还有这样的赞语:“自从林彪同志提出四个第一、三八作风之后,军队的军事、政治工作都有一个新的发展,军队政治工作就更加理论化,也更加具体化了。”要知道,彭德怀主持军队工作时,毛泽东是有所不满的。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批评道:“军队落后于形势,落后于地方。”现在,毛泽东则表扬林彪:“最近林彪同志下连队作调查研究,了解到很多情况,发现了我们部队建设中一些重要的问题,提出了几个部队建设的很好措施”,并特别肯定“四个第一好。我们从前也未想到过四个第一,这是个创造。谁说我们中国人没有发明创造?四个第一就是个创造,是个发明”;“我们以前是靠解放军,以后仍然要靠解放军”。毛泽东号召:“全国学人民解放军。”

  1964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乘胜前进》的元旦社论中,号召全国人民应当学习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经验;2月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社论《全国都要学习解放军》。于是,一场全国学解放军的热潮由此开始。

  有了毛泽东的肯定与支持,林彪在军内自然是有恃无恐。自从排挤、打倒了萧克、李达、粟裕、彭德怀、黄克诚等一批军队高级领导人后,林彪对军内提出质疑的两任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谭政,对“封锁”自己的两任总参谋长罗瑞卿、杨成武,或降职(谭政),或贬斥(罗荣桓),或撤职(罗瑞卿、杨成武),对1963年9月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贺龙也一同打倒。

  “二罗与谭杨”,本是林彪的搭档与下属,却成为其首先要攻击的对象

  “二罗与谭杨”,在与林彪的关系上,既是林之下军委总部(总参、总政)最重要的领导人,是全军军事、政治工作两大统率机关主将,又是战争年代与林彪从红一军团、抗大或四野,一同征战、打拼的战友与部属。他们与林彪的关系是直接的(上下级)、密切的(有历史渊源)、熟稔的(罗荣桓任过红四军政委、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政委,四野政委;谭政任过红四军军委秘书长,红一军团师政委,四野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罗瑞卿任过红四军师政委,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抗大教育长、副校长;杨成武在红四军、红一军团任过团级、师级的政委,在一一五师任独立团团长。他们四人任职期间,林彪均是顶头上司)。他们在战争年代的配合也堪称典范。毛泽东就曾称赞罗荣桓与林彪的合作,说:“罗荣桓在四军,不是跟林彪团结得很好吗?”

  “整谭”“倒罗(瑞卿)”

  林彪原本以为,在自己取代彭德怀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以后,作为最为了解与信任的同事与部属,“二罗与谭杨”分掌总参、总政两大部门,应能成为自己号令全军的重要帮手,可是,他却打错了算盘。林彪或许没有想到正是“二罗一谭”首先成为质疑、抵制自己主张、做法的人。这三人对林彪提出的“突出政治”“政治可以冲击一切”等的提法、主张,大胆提出了异议,不同程度地表示了某种抵制,并态度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谭政号召全军指战员积极开展科学文化教育,罗荣桓提出要联系中国共产党历史系统、完整地学习毛泽东著作,罗瑞卿则积极推动全军大比武运动的开展。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